[ 登入系統 ]  . 山谷會員   . 山谷聊天室   . 山谷活動   . 台大登山社活動   . 紀錄區   . 搜尋  



索引頁
列出所有紀錄
冰雪岩的焠煉--馬特洪北壁攀登記
編修紀錄  
時間: 02/08/09(五) 至 02/08/28(三) 共 20 天
領隊: 無
嚮導:
紀錄作者: 賴明佑
發表者: 08/05/07 (三) 13:04:34   mingyu(阿佑) 140.109.*      
最後修改: 08/05/11 (日) 01:02:19   mingyu(阿佑) 140.109.*      
開始地點: 歐洲
經由地點: 歐洲
結束地點: 歐洲
紀錄類型: 海外登山
紀錄:
 
人員:  賴明佑.曾慶宗  
時間:  2002/8/8~2002/8/28  
地點:  法國白朗峰山區.瑞士馬特洪峰4478m  
簡述:  先至白朗峰山區練習,  然後攀登馬特洪北壁,  曾慶宗及賴明佑兩人挑戰成功.  
 
 
<冰雪岩的焠煉--馬特洪北壁攀登記>  
 
   田園畫家米勒有一幅名畫「拾穗」,描繪農村婦女在收割後的麥田俯身拾取落在地上的麥穗,畫面充滿詩情,樸實動人。做夢也想不到,這個田野的拾穗姿勢,會與冰雪峭壁的攀登相連結,竟是馬特洪北壁突關攻頂的關鍵!  
 
大挑戰  
 
   Matterhorn(4478m)意思是草原上的角峰,聳立在瑞士與義大利交界的阿爾卑斯山,風光綺麗,受到世人的喜愛,不只遊客慕名來欣賞,甚至派拉蒙電影公司、瑞士三角巧克力、迪士尼樂園的遊樂器都以其山型為商標。  
馬特洪峰山勢陡峭險峻,吸引世界各地的登山者來攀登,其中北側是積覆冰雪的大峭壁,落差達一千多公尺,與艾格北壁、大喬拉斯北壁並為歐洲三大北壁,攀登難度高,曾被登山界認為是不可能完成的挑戰,1931年Schmid兄弟成功攀上,震驚了登山界,兩人因此破例獲頒奧運金牌。今日,包含馬特洪在內的歐洲三大北壁,依然被視為冰雪岩技術攀登的指標,登山者以能完成這些經典大挑戰,來肯定自我的攀登實力。  
 
   三年前,我們基於爬過困難的中央尖山北側冰壁以及針山東面八百公尺大峭壁,自認有一定的攀登實力,便思考挑戰馬特洪北壁的可行性。從小鬍子(曾計畫攀登馬特洪北壁)打聽到的訊息是近年全球暖化,馬特洪北壁冰況不佳,現在少有人在夏季爬,拜訪Yum  Yum(曾爬過歐洲三大北壁)得到的訊息是他1986年爬馬特洪北壁時,登頂差點被雷擊,並在避難小屋被風雪困兩天才得以下山。這些訊息讓人怯步,不過我們還是鼓起勇氣出征。當纜車破雲而出,便目睹到熟悉的馬特洪峰身影,只不過臨場的金字塔岩峰甚為巨大高聳,心裏暗覺不妙。依計畫爬了東北稜傳統路線「熱身」,卻爬得累且怕怕,頗為震驚與挫折!這樣怎能挑戰比傳統路線難三級的北壁路線?於是只偵察往北壁起攀點的路,就摸摸鼻子回來,心裏覺得這輩子是無法完成馬特洪北壁的挑戰。  
     
   今年有出國爬山的念頭,剛好慶宗暑假想到白朗峰練冰攀技術,覺得可以一起去爬山。爬阿爾卑斯山?不自覺地,馬特洪北壁再度浮現在腦中。三年前,我和戰友國偉的經驗、技術都不錯,結果四人隊伍勉強爬完馬特洪傳統路線,今年,我的技術有些生疏,而慶宗的經驗還不夠老到,似乎拿不到馬特洪北壁的攀登入場券。雖然局面不佳,我還想去嘗試一下,沒法完攀,那累積一些經驗也不錯,於是跟慶宗提起要爬馬特洪北壁,年輕有勁的他考慮沒多久就同意了!我一則以喜,可以去圓夢,一則以憂,心裏被大挑戰重重壓住。  
 
策略  
 
   一位朋友問:「和三年前比起來,勝算有增加嗎?」三年前碰了一鼻子灰,得到的啟示是:想爬高陡的馬特洪峰,不管哪一條路線,要先在附近較安全的山區訓練,以增強技術、體力,並習慣崖壁的高差暴露,才有勝算、也才安全。今年我們修正戰術,拋棄直搗黃龍的想法,採延長時間、拉大戰線,以厚植實力,再俟機出擊。  
 
   前半段將到法國的霞慕尼(Chamonix)做訓練,那裏攀登路線眾多,適合磨練身手。阿爾卑斯山區的冰雪岩路線難度分為六級:F、PD、AD、D、TD、ED,意思相當於容易、有點難、有些難、難、很難、極難,以前我們爬過多次AD(玉山北壁三號雪溝、馬特洪峰東北稜傳統路線)的路線,各爬過一次D~TD-(玉山北壁二號雪溝、中央尖北側冰壁)的路線,而馬特洪北壁Schmid路線是ED1,所以希望在白朗峰山區攀爬3~4條D及TD的路線,一旦覺得可以勝任TD的路線,就有信心去挑戰馬特洪北壁。  
 
   後半段到瑞士的策馬特(Zermatt)後,將進一步搜集馬特洪北壁的攀登資訊,等氣象預報有多日好天氣時,再迅速上山出擊。因為時間有限,將不爬高遠的西北稜或東北稜熱身,保留最佳體力,直接攀爬北壁。  
     
準備  
 
   得知我們計畫的朋友大多不看好,淡淡地說祝好運,我們略感孤單,如鴨子滑水般默默準備。  
   到龍洞岩場與熱海岩場進行六次攀登練習,主要是繩隊默契以及腳著登山鞋或冰爪、手拿冰斧或戴手套來攀岩,也有練習岩階露宿、人工攀登、滑輪拖吊、繩索擺盪等。爬龍洞大禮堂那次,晚上從岩壁垂降下來,到福隆參加海洋音樂季,並欣賞一場精彩的煙火秀,午夜再拎著啤酒、可樂爬回岩壁,是浪漫美好的經驗。另外,以土坡模擬冰坡爬,買冰塊來練習轉冰螺樁。轉冰樁時有個發現,尖端銳利(Black  Diamond製造)的冰樁不只是容易轉,且不會破壞冰的結構,而鈍的冰樁會撐擠附近的冰,造成許多裂痕。  
 
   登山、跑操場、爬人工岩場、游泳等項目都常練,以增加一般的體力、心肺功能,也做揮砍冰斧兩百下的動作,以增加手部肌肉強度。  
 
   攀登資訊包含照片及文字,三年前曾帶回馬特洪峰的大海報及明信片,照片資訊大致夠,而曾問過Yum  Yum的攀登經驗,不過沒找到詳細的攀登記錄,文字資訊有所不足。  
 
   出發前一個禮拜,還缺攀登背包,慶宗試著去跟傑克狼皮公司(mountain  hardwear)招募,老闆很大方,贊助中背包、羽毛衣、毛帽、便帽、以及goretex材質的手套、外套、綁腿,我們甚為意外、高興。    
 
   隨著時間運轉,感覺到一種好的氣氛,與以前爬大霸岩壁、中央尖冰壁、針山大峭壁時很像,那是一群人全心投入一項志業的氣氛,能力不看好、拼勁卻十足!專注與熱情,我嗅到攀登成功的可能性!  
 
危險對應  
     
   評估攀登的危險有融雪落石、暴風雪、雷電等自然因素,以及傳統路線踢落石、leading墜落受傷、個人失誤導至墜落等人為因素。  
 
1.融雪落石:積雪的岩壁,白天雪融、水鑽入岩縫,晚上水結凍、冰膨脹撐擠岩石,導致岩石容易崩解,一旦白天氣溫高、冰雪支撐力弱時將出現許多落石。我們攀登時將盡早出發,若中午落石多,將找地方躲避一陣子,而全程會戴岩盔,將使用twin-rope繩索系統攀爬(兩條繩子同時被落石損壞的機會較低)。  
2.暴風雪:希望由打聽當地的氣象預報來避免,萬一遇上,將找避風處,鑽進露宿袋躲避。  
3.雷電:希望由打聽當地的氣象報告來避免,萬一遇上,將遠離山頂躲避,並遠離所攜帶的金屬裝備。  
4.傳統路線踢落石:天氣好時,一天可能有超過50位登山者沿東北稜登頂,這些人可能踢下石頭,而石頭會往北壁落。我們爬時若發現落石多,將暫時躲避。  
攀登途中受傷時,如果傷勢不嚴重,將稍為處理後下降撤退,如果傷勢嚴重,將打手機請直升機救援。  
 
   保險方面,在台灣投保安泰500萬旅遊險,在瑞士投保直升機救難險(可在策馬特登山中心辦,約450元台幣保一星期)。  
 
訓練  
     
   經過台北—香港—巴黎—日內瓦連番轉機,再搭兩趟火車,來到白朗峰的攀登基地霞慕尼。在此八天,受天氣的影響,攀爬的路線數量不如預定。一開始到登山中心詢問路線,後來買了登山指南後就自己挑路線。因為馬特洪北壁Schmid路線大部份路段覆有冰雪、局部有露岩,所以在此我們挑選冰溝路線練習。  
 
1.  Chere冰溝(D):這冰溝位於Mont  Blanc  du  Tacul  (4248m)北側的三角岩面中,落差200m,約五個繩距,坡度約60~80度。因處北壁,冰況很好,是夏季難得的冰攀路線。此路線離米迪針峰(Aiguille  du  Midi)纜車站近,非常熱門,要排隊爬,缺點是下方隊伍會被上方隊伍砍落的冰塊砸到,我和慶宗的臉部都被砸傷。由於冰況好,沿途又有bolt固定點,爬起來很安心,也建立了信心。  
 
2.  Albinoni-Gabarrou冰溝(TD):這冰溝位於Mont  Blanc  du  Tacul  東側的岩面中,落差550m,約14繩距,下半段是坡度45~50度的冰雪寬溝,上段是60~80度的冰雪窄溝。因處東壁,冰況不佳,所以我們是在晚上爬的(pm9:00~am9:00)。即便在晚上,冰況還是不佳,從起攀到登頂一路上都聽到淙淙的流水聲,上方陡溝路段冰雪支撐力弱,冰斧必須鉤岩石來提吊身體。夜攀是嶄新的經驗,心理壓力較大,找路較麻煩,最特別的是發現冰斧、冰爪砍踢岩石時會產生明亮的紅色火花,為暗夜注入光彩。爬完這一趟,膽子增加不少。  
 
   霞慕尼登山風氣鼎盛,好天氣時一波波登山隊伍由米迪針峰的纜車站湧向冰雪的世界,壞天氣時一群群登山者擠入登山中心查詢資訊,讓人感染一股登山的熱勁。  
 
邁步  
 
   在白朗峰山區爬了難度TD的路線,感覺累、但可以勝任,算是取得馬特洪北壁的攀登入場券。懷著圓夢的興奮與大挑戰的不安,搭登山火車奔向馬特洪峰的攀登基地策馬特。  
 
   策馬特(1620m),意為草原村莊,是著名的登山、滑雪、健行等活動的大本營,周圍鋪長嫩綠的短草坡、鎮上家家妝飾有豔麗的花朵,讓人賞心悅目,街上韃韃的馬蹄聲點出古意,而無污染的電動車則秀出現代,傳統與現代在此密切地交融。轉個彎、過橋,尖峻的馬特洪峰呈現眼前,在陽光輝映下,展現獨特的美麗丰姿。爬坡至投宿的青年旅舍,打開窗,哇,真享受,好一幅馬特洪風景畫!拿起望遠鏡,見北壁雪不多、岩石露出,看來攀登難度高!  
書店有馬特洪北壁的攀登資訊,其中一本登山指南具體建議裝備的種類及數量,對路線的描述也很清楚,讓我們有如獲至寶的感覺,至此攀登資訊的缺空終於補齊,也增加了信心。  
 
   氣象預報未來五天是好天氣,有時午後有雨,我們看時機不錯,就整裝上山。一早搭三段纜車至黑湖(Schwartzsee,2582m),再循稜健行向上,中午抵馬特洪峰底部的登山客棧(Hornlihutte,3260m),在山坡石頭間搭帳露營。下午在帳內休息,以備夜間出擊。  
 
   晚上十一點下了一個禮拜來的第一場雨,睡夢中起來收拾帳外的裝備,雨雖不大,但突來的夜雨讓人有不祥預感。清晨一點半起床著裝,兩點多雨又答答落下,雨勢不小,只能窩在帳蓬等。三點半雨停了,但馬特洪峰上半部依然被雲霧籠罩,要出發嗎?慶宗覺得既然氣象報告是好天氣,可以出發,我預感天氣型態有所改變,但可能不太差,同意出發。於是兩個人點起頭燈,向大挑戰邁出步伐。  
 
陰霾  
 
   前往北壁起攀點要走一段冰河,而在馬特洪北側靠東北稜一帶,冰河被岩帶分為兩階。由登山客棧後方的稜線,也就是傳統路線起攀點,向北側的冰坡斜下,走在下冰河的頂部,途中要避開幾道裂隙,到上下冰河接縫處向上攀,接縫處為落差一百多公尺陡坡,有露岩,要確保爬岩,到上冰河後向右橫走便至北壁冰壁下方。有一亮著四個頭燈的隊伍走在我們前面,腳印規整、抓接縫點精準,顯示紀律好、經驗豐,我們跟他們腳印走,省掉在黑暗中找路開路的力氣。  
 
   前面四人至北壁Schmid路線下方並沒有停下,看來是要攀登馬特洪西北稜。我們停止跟路,爬上雪坡,至馬特洪峰的「裙緣冰裂隙」(3380m),此乃冰河與冰壁的分界,冰壁在此斷裂外懸,形成第一道難關,天亮、號響,插下冰斧確保,展開北壁攀登。這外懸冰面覆有鬆雪,要一直砍除鬆雪,直到有支撐力的硬雪,才得以鉤上去。接下來是50度冰坡,混著鬆雪與硬冰,我們連著繩同時行進,邊往上爬邊往右斜,爬高約兩百公尺後開始出現露岩,坡度也增至55度,有不安全感,改採隔時繩隊攀登。  
 
   約十點噠噠的直升機飛過,下方吊著救難人員,我心中一懍,有隊伍出事了!直升機在馬特洪西北稜的鋸齒段放下救難人員,然後飛至一旁等待,看來清晨走在我們前面的四人隊伍出事了,他們訓練有素,怎麼會出事?約十分鐘,盤旋的直升機飛至西北稜吊起一人,向策馬特飛去,不久直升機又飛回西北稜再吊起一人離去。直升機吊走兩人的一幕,就像是突來的陰霾,讓我們心情沉重。  
 
   午後,零星飄雪,不免皺起眉頭。這一段冰壁比預計的不好爬,局部要爬岩,還好冰樁是不錯的固定點,也有前人留的岩釘固定點,算安心。傍晚至北壁中段的冰溝下,天氣更差,突然噠噠聲又起,直升機在雲霧飄渺中飛來,竟在離壁五十公尺處滯空停住,面對我們,約十秒鐘才飛離,我們隨即意會直升機是主動來看是否需要協助,雪中送炭,令人感激。看著直升機飛走,心情與戰爭撤僑時落單僑民目送最後一架直升機飛離相似,孤零。  
 
煎熬  
 
   回過神,眼前冰溝陡而淺,冰質不好,便往右側爬岩,爬起來吃力,上去後發現一根岩釘,看來別人也是這樣爬,繼續向右橫渡,至一雪階,此時雪下得大,決定停止攀登、就地紮營(~3800m)。把雪踢除後,形成一個可坐兩人的台階,而下面還有一小階可放腳,挺不錯,不料一陣大雪落下,冰壁上出現沙沙的「雪瀑」,一會兒就把剛清出的台階掩埋了,真掃興,只好搬家,在旁邊雪瀑較小處再踢出窄階。  
 
   在窄階鋪上睡墊,兩人背靠背側坐著,脫掉冰爪、直接穿鞋子套進露宿袋。夜裏間斷飄雪,約一至兩個小時下一場大的,所以我們一至兩小時就被雪瀑埋一次,得起身除雪。慶宗雨褲有破、褲子濕,使用一個暖暖包禦寒。夜裏,趁雪停的空檔煮兩次泡麵吃,慶宗說這是他吃過最好吃的泡麵。  
 
   挨了許久終於天亮了,抖落露宿袋的積雪站起來,發現掛在岩壁的裝備全部被雪蓋住,一一挖出、拍除冰雪,所幸結凍不嚴重。空氣清冷、雲霧飄籠,偶而霧開,可以下望冰河深谷,兩人處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冰壁,相當孤單。  
 
   「現在要怎麼辦?」著裝好之後,慶宗問道。昨晚紮營時天氣差,我就想到撤退,只是今天雪不下了,一時拿不定主意。「你覺得怎樣?」「昨夜褲子濕了,會冷,都沒睡。蠻後悔昨天直升機飛來時沒向他們求救。」我陷入一陣沉思……這一趟,我們鼓起勇氣、踏出步伐,希望把台灣登山界的冰雪岩攀登推進到新里程,但人算不如天算,經過一夜下雪折騰,體力耗損不少,加上昨天攀登進度不如預期,現在士氣低落,不適合繼續攀登,雖有點不甘心,我還是回答:「好吧,那就撤退吧!」慶宗接著說:「我體能狀況不佳,沒把握爬下剛起攀的兩百公尺陡冰坡,看要不要叫直升機?」想要創新里程,結果被直升機救下山,其間差異多大呀!內心一陣掙扎……算是敗給天氣吧,面子放旁邊、安全擺中間,我嚥了一下口水,同意向直升機求救。  
 
奮進  
     
   露宿點陡峭,直升機不可能吊人,要先到緩坡才行,下降是最簡單的方案,不過右上方亦有緩坡,且在那裏可以看到北壁的中段,既然到此,好歹也看一眼。我慢慢橫渡、爬至緩坡,發現前人留的固定點,抬頭一看,北壁中段的冰溝並不難,而溫暖的陽光也適時破雲灑下,頓時,熄掉的攀登之火又冒出火苗!我提議賭一賭天氣,繼續沿冰溝上爬,必要時可在冰溝上部往傳統路線轉進,慶宗同意了,真高興!  
     
   心情才剛從陰暗轉為明亮,沒想到霹靂即至!慶宗先鋒爬冰溝,做了第一個冰樁支點後,以冰斧吊身體,突然冰垮掉,他便由我上方六公尺處往下墜,我心情一繃、趕緊收繩,而冰樁支點擋不住墜勢、被扯掉,他鏘鏘往下墜滑,至我下方五公尺才被繩子拉住,因冰爪被繩子鉤住,慶宗身體呈倒翻姿勢,掙扎一陣起不來,後來藉砍冰斧入冰面拉提身體,才擺脫繩子的鉤吊,重新站起。「有沒有受傷?」「只是滑落,沒有受傷。」休息一陣、氣息平穩後,慶宗燃起鬥志,決定繼續攀登。他重新爬到墜落處,冰斧砍了一陣還是鉤不到硬冰,我提醒他繼續砍、直到碰到穩固的冰或岩,最終他克服這一步,向上攀去。這個墜落,讓我們的步調更沉穩、心志更堅韌。    
     
   北壁中間這一段路線,從Yum  Yum得到的訊息是冰溝,不過現在主要是雪而不是冰,雪的承受力不大,要小心踩。冰溝很淺,不是一般的銳角凹槽,而是斜放的open  book鈍角槽,其坡度近60度,爬起來缺安全感。  
 
歧徑  
     
   溝頂部由雪轉為冰,爬上陡冰面後至一緩冰面,這裏是硬梆梆、滑溜溜的水冰,冰斧、冰爪鉤抓不太穩,心裏略緊張。冰溝在此向左轉,變為明顯的凹溝,上面掛有一道25公尺高的冰瀑,此瀑光滑如鏡,少了一般冰瀑的凹凸動感,像是有人勻勻澆水所凍成,其質地略透明、顏色暗灰,也與一般冰瀑的亮白不同。  
這附近是北壁中部冰溝與上部冰面的轉接地帶,攀登路線要脫離冰溝向右翻至冰面,如果一直沿溝爬,會接到傳統路線的東北稜。哪裏才是翻越點呢?我沿著冰溝往上爬,起初只是有點緊張,隨著冰瀑變陡(75~85度),竟發現犀利的短冰斧不再犀利,每砍一下就有幾道裂痕在冰面擴展,有點像鏡面破裂,而無往不利的Black  Diamond  冰樁也走樣了,轉不太進去,我恍悟到一路上冰雪岩混合地形使冰斧、冰樁磨鈍了,霎時信心大減,邊爬邊發抖。用力砍、踢,一心想著拼上冰瀑休息,不料還未爬上冰瀑繩子就緊了,真是哭不出來,只好繃緊神經下攀,至一旁的薄冰階暫停,費了一番工夫做好固定點,才得以喘息。  
     
   往上看,還有一階光滑的冰瀑,但沒有容易翻出凹溝的地點,看來錯過分叉點了,應在此冰瀑底就捨溝向右翻。這一段拼得厲害,卻是做白工,真令人沮喪。天色已暗,開頭燈垂降退回。接著摸黑翻過雪稜,上爬不久發現前人的岩釘,總算回到正確的路徑,找到一個岩階露宿(~4080m)。  
     
   這晚沒下雪,想說可以愉快度過,沒想到風大,會冷,且因風大,用瓦斯融雪沒效率,很久才煮好水喝。氣溫似乎特別低,泡棉睡墊因昨晚沾雪而被凍黏住、扒不開,露宿袋因昨晚開口進雪也凍成一駝、撕了好久才撐開。我的座位小,怕脫冰爪時不小心掉落,就沒脫冰爪,腳也就不能套入露宿袋,可能因此造成腳趾凍傷(當場沒感覺)。  
 
突關  
     
   冷風吹了一晚,早上等太陽曬到才起攀,不久來到Schmid路線最陡的雙岩帶。第一岩帶落差約40公尺,偏左邊有一積雪的淺岩溝。慶宗先鋒,循溝向上,脫掉防雪手套施展爬岩的工夫,難度約5.6,因負重、身處高海拔,且要邊爬邊清除岩石上的雪,爬起來累、喘,慶宗表現穩健,順利攀上。  
 
   第二岩帶是Schmid路線最難通過的一段,落差約30公尺,右側有一道白而亮麗的冰瀑,既高且寬、近乎垂直,中央及左側是岩壁,其間零星有雪覆蓋。我小心橫渡十多公尺,來到岩帶的中央,在此岩壁呈交疊板塊,露出破綻,可以側拉岩板。剛開始覺得不難,往上幾步頓感不妙,岩板是外懸的!側拉休息時,一下子手就酸,當下覺得要快衝向上、以免手力耗盡墜落,顧不得觀察較容易的爬法,以本能抓岩用力向上,終於拼過難度約5.7~5.8的懸岩板,拼上後靠著石頭喘氣,約五分鐘才平息。接著換慶宗先鋒往上,還是難纏,岩壁的覆雪幾乎都被踩垮,露出平滑的岩面,難度高於5.8,他調整幾次姿勢後鉤抓到左方的固定繩,藉力而上,終於到上面的bolt固定點。  
 
   緊接著在岩帶頂端出現此次攀登中最令人困惑的難題:橫渡坡度75度的光滑岩面!想起小說射雕英雄裏,郭靖帶蒙軍攻打花剌子模的名城撒麻爾罕,此城有高聳陡峭的禿木峰屏障,固若金湯,蒙軍一愁沒展。因時值寒冬,精靈的黃蓉想到一計:宰羊,把溫熱的羊腿一條條往冰冷的峰壁黏,羊腿迅速結凍,形成梯子,士兵便可攀上峰頂,最終得以攻克敵軍。這是在寒冷天候通行高陡岩壁的妙計,可惜我們身邊沒有羊,無法沿用此計。而眼前的岩面覆有一條近10公尺長的薄雪帶,寬約半公尺多、厚約10公分,往左斜上,看來沿薄雪帶橫渡似乎是接到北壁上部冰面的唯一希望。但橫渡薄雪帶的問題之一是薄雪撐不住人的重量,會崩垮,之二是雪帶寬不及一公尺,冰斧(手)和冰爪(腳)無法兼顧使用。怎麼辦呢?  
 
   憶起冬攀中央尖北壁時也遇到積薄雪的岩面,一開始用前兩爪配合雙冰斧提吊,結果雪撐不住、便墜落,後來冰爪側踩薄雪以增加受力面積,配合冰斧砍除冰雪讓手指直接抓岩石,才得以克服難關。現在謹記踩薄雪的步法,但岩面光滑、手根本無處抓,沒有黃蓉指點,腦筋空空一片,難以起步。只是呆看也不是辦法,硬著頭皮開始動作,右手輕扶壁,彎下腰把累贅的冰斧往左側的薄雪擺下,輕壓鶴嘴,咦,雖不足以撐重量但可以提供平衡,再左轉側身,擺出了「拾穗」的姿勢,接著遵守三點不動一點動的爬岩守則,緩緩把左腳伸向前,用冰爪側邊磨冰雪,慢慢地、輕輕地,待磨出小步階,小心踩上去,雪沒垮,耶,踏出了第一步!萬事起頭難,接下來繼續俯身「拾穗」、交替移腳向前磨出小雪階,漸漸爬出韻律。履薄冰前進本就險,而身體右頂岩壁、左臨深淵,感覺就像在高空走鋼索,屏息以對。說也奇怪,此時全神貫注於身體的平衡前進,無暇緊張。  
 
   正順利移步時,突然發現薄雪帶中斷了,而大雪階還在前方一公尺半!好個一公尺半,平時跨腳一躍就過,現在卻只能心癢癢地看,一動也不敢動。非拼個大動作不可!想再爭取一步,勉強磨出不及腳掌寬的一階,心臟砰砰地踩上,雪沒垮,謝天謝地!現在就缺一個把手點了,把pp手套脫掉,讓指頭靈敏地探觸岩壁,摸了一陣沒摸到,彆扭地把右手往前伸,天無絕人之路,抹掉岩壁的小片薄雪後,摸到小指粗的岩突,試抓一下,似乎可承受重量。關鍵的時刻到了,調整一下姿勢,屏息望向前方的雪階,一、二、三左腳大步跨出……踩到雪階了,左手順勢前伸抓到固定繩,噓!通過了,山窮水盡、輕騎突關,真是豁然暢快!上面就是大冰坡,不再有難關阻擋我們登頂。  
 
登峰  
     
   想說直上及向右橫渡大冰坡很簡單,結果雪況不是太鬆、就是硬卻薄,一顆心還是懸著。橫渡至小岩稜壁旁有一不錯的露宿點,有一外套遺留。接著貼小岩稜左壁向上爬,冰況異常好,隨意揮冰斧、踢冰爪,都覺得很穩,是整個北壁攀登中唯一輕鬆愉快的繩距,誇張一點說是「閉著眼睛都能爬」。再來是貼著小岩壁底向右橫渡,雪不厚,要小心踩,爬得慢。  
     
   橫渡之後向山頂衝刺,突然間開始下雪,不久轉成冰雹,因壁留不住冰雹,一顆顆粉圓大小的冰雹向下彈跳,累積成聲勢嚇人的「冰雹瀑」,我正在岩壁下方確保,只好發揮忍者龜精神,低頭面壁,挨冰雹瀑沖擊,大珠小珠轟岩盔,如同槍林彈雨般震憾。冰雹下了約一小時才又轉成下雪,原本擔心下冰雹會同時打雷,幸好沒有。    
 
   天暗後戴頭燈爬,與慶宗會合時兩人都累了,就地露宿(~4290m)。露宿點沒有岩台,而剛下的雪很鬆、沒有支撐力,所以雖在斜坡踢出雪階,還是邊坐邊滑,重量得靠繩子吊,整夜不舒服。原本計畫兩天半就回到登山客棧,如今爬了三天還沒登頂,使得糧食及燃料都很拮据,而因攝食不足,我有反胃嘔吐現象,吃點東西後才消除。雪綿密地下,令人洩氣,「起床就是大好天,登頂看風景!」心裏期盼著。  
 
   睡夢中似乎見到燈火閃爍的策馬特,天亮後卻仍大霧籠罩、飄著雪,裝備都被雪埋住,呈現出滄涼的景象。我們振作精神,鑽出露宿袋,拍除雪、清理裝備,活動一下手腳,展開最後一段攀登。昨夜下了不少雪,新雪很鬆,邊踩邊滑,所以登頂前這一段雖不是很陡,爬起來卻不安心,後來選右側的緩溝,便上到西北稜。接稜點是積雪的岩稜,不好爬,之後是雪稜,較容易,但我們體力消耗得差不多了,靠意志力踢著步伐,下午四點,於雪花飄飄中登上山頂。  
 
   坐在山頂西側的十字架旁,慶宗高興地拿出旗子照相,並打手機向在台灣的郁茗報告消息。不久,雲霧逐漸散開,出現一片片風景,像是老天爺送給我們的登頂禮物。  
 
安返  
 
   馬特洪山頂是東西走向的瘦陡稜線,70公尺長,有如橫立的大刀,我們小心地相互確保,由西往東行,抵達山頂東側的雕像。接著一路沿東北稜垂繩下降,下降是輕鬆,但回收繩子時拉繩卻很累,有時繩子卡到岩角、岩縫而拉不下,一陣心驚。驀回頭,月亮悄悄地出現在東方的天空,銀輝淡灑於山谷間,是個安祥的靜夜。  
 
   下降途中出現一兩個狀況,好在兩人互相支援,化險為夷,午夜兩點,疲憊地下到避難小屋(4000m)。把穿戴四天的鞋子、吊帶、岩盔卸下,讓身體透透氣,真是舒服,背往床上一躺,哇太棒了。一邊煮僅剩的麥片包,一邊聊下山後要吃的大餐,心情放鬆,氣氛融洽。  
 
   天氣變得真快,一覺起來,又起霧、下雪,我們繃起神經,小心下山。路上很冷清,沒有遇到隊伍往上爬,走著走著,終於踏上登山客棧旁的堅實土地。一位搜救人員來到我們帳蓬,詢問下山途中是否看到一位登山者,那個人三天前獨自沿傳統路線上山,我們聽完後吃了一驚。傍晚,噠噠的直升機沿著高聳的馬特洪峰掃描飛行,搜索失蹤的登山者,雲霧飄湧中透出一股不祥的氣氛。  
 
   短短五天發生兩起登山事故,凸顯馬特洪是一座風光無限的險峰,而我們沒被山神留難,在北壁領受多日冰雪岩焠煉後得以安返,真是無比慶幸!  
 
******  
     
   這次馬特洪北壁攀登成功,印證了歌詞「天使不敢走的道路,傻子一步跑過去」,以及諺語「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朋友,讓我們發揮傻勁,攀心中的巔峰、圓人生的美夢。  
 

 


紀錄相關討論:
 
08/05/07     Re:馬特洪北壁照片  10   mingyu 台北
08/05/07     Re:馬特洪北壁照片  9   mingyu 台北
08/05/07   □ 馬特洪北壁照片  8   mingyu 台北
08/05/07   □ 馬特洪北壁Schmid路線攀登資訊   mingyu 台北





討論串主旨:馬特洪北壁Schmid路線攀登資訊
以下列出完整討論串依 發表時間 排序
此討論串共 1 筆資料

討論串第 1 筆作者編修:附檔 / 內文
發表 mingyu(阿佑)
寫入 08/05/07 (三) 13:22:35 From 140.109.*
[馬特洪北壁Schmid路線攀登資訊]  
 
一、攀登摘要:  
1.從策馬特(1620m)搭纜車至黑湖(2580m),沿稜健行3小時至登山客棧(3260m)。  
2.從登山客棧後方傳統路線起攀點向北側的冰坡斜下,走在下冰河的頂部,途中要避開幾道裂隙,到上下冰河接縫處向上攀,接縫處為落差一百多公尺陡坡,有露岩,要確保爬岩(有固定繩,但可能會被雪埋住),到上冰河後向右橫走便至北壁冰壁下方起攀點(3380m)。  
3.北壁下面是是冰坡,一開始約50度,  混著鬆雪與硬冰,可連著繩同時行進,邊往上爬邊往右斜,爬高約兩百公尺多後開始出現露岩,坡度也增至55度,有不安全感,改採隔時繩隊攀登。這一段冰壁比預計的不好爬,局部要爬岩,還好冰樁是不錯的固定點,也有前人留的岩釘固定點,算安心。落石、落冰主要在3400m~3800m路段,落冰較多。  
4.北壁中段為冰溝,一開始是岩面上的短溝,陡而淺、冰質不好,往右側爬岩,爬起來吃力,上去後發現一根岩釘,再向右上方橫渡爬至緩坡,接著是一長段冰溝,不過主要是雪而不是冰,溝很淺,不是一般的銳角凹槽,而是斜放的open  book鈍角槽,坡度近60度,爬起來缺安全感。在4060m從北壁中部冰溝轉到北壁上部冰面,要即時在25公尺高的冰瀑下面離溝向右轉出,不要沿著冰溝向上。  
5.冰溝之上有雙岩帶。第一岩帶沿左邊積雪的淺岩溝上爬,這一段要使出爬岩的工夫,防雪手套要脫掉,才能有較好的抓岩觸感,難度約5.6,要邊爬邊清除岩石上的雪。第二岩帶一開始有外懸的岩板,感覺難度約5.7~5.8,接下來岩面也很難纏,難度高於5.8,藉鉤抓一段固定繩才通過,再來是覆有一片8~10公尺長、半公尺多寬的薄雪帶(10公分厚)岩面,側身彎腰,左手下握冰斧、右手扶壁,兩腳輪流在雪帶磨出步階通過。  
6.北壁上部為冰面,直上、橫渡至露宿點(~4200m)、再直上、橫渡,之後往山頂衝刺(標準爬法是露宿點之後就直直往山頂衝刺)。有一段冰況異常好,輕鬆愉快,登頂前的冰坡雖不是很陡,但雪鬆,爬起來不安心。  
7.從東北稜回,此路段固定點相當充足,可以一路垂繩下降,避難小屋在4000m稜線旁。(若傳統路線登山者擁擠時要注意:上方踢落石、互相超越亂中出錯、壞天氣時下山阻塞)  
8.北壁3700m~4300m的較陡路段,約70~80%的繩距有固定點(幾乎全是岩釘),一般約每個繩距有一個固定點,而在爬岩路段固定點會較密集,前人留的固定點不一定可靠,覺得不好時要另外做。固定繩只在爬岩最難的路段(岩帶的上部,約4170m附近)出現,兩條同時平行出現,而固定繩常年處在風雪的環境,舊舊的,繩子局部外皮剝落、只有內心撐場面。  
9.我們全程穿冰爪爬,採用twin-rope繩索系統(怕落石),沒有自己做人工攀登。  
 
***攀登檢討及建議:  
1.北壁Schmid路線,一般攀爬10~20小時可登頂。我們爬34小時才登頂,慢的原因有:(a)天氣、雪況不佳,使攀登較難。(b)下雪中露宿,造成體能衰降。(c)爬錯路線。(d)冰雪攀熟練度不夠。(e)繩隊裝備交換保守(怕整串裝備掉落,固定點及鉤環都是化整為零、分批交換),較花時間。(f)爬得久,使糧食、燃料不足,體能補充不夠。  
2.最近這些年全球暖化,北壁的冰況在夏季並不好,少有人在夏季攀登。登山指南建議在五月至六月初或是十月至十一月攀登,特別是秋天,天氣穩定清爽,冰況好、落石少,而登山客棧也沒開放(七月到九月),不必擔心傳統路線攀登者踢下落石,是最佳的攀登季節。  
3.下大雪、轉晴兩三天後,冰雪結凍的情況較好,是攀爬的好時機。  
4.隊伍以兩人繩隊較適合,速度快、易找露宿點,不過最好有其他支援人員。  
5.先到白朗峰山區訓練,以增加實力、了解難度分級,練了兩條難度TD的路線之後,較適合去挑戰馬特洪北壁。    
 
二、裝備:    
繩索            兩條  8.6mm  x  50m防水攀登繩(可考慮8.0mm繩子)  
固定點        岩釘10根,含blade(扁)  4根、lost  arrow(厚)  3根、angle(角)  3根  
                   冰樁  6根  
                   friend  3個(小號,裂隙寬1.5cm~4cm)  
                   岩楔  1組  (完全沒用到),卸楔棒  2支  
鉤環            無鎖28,  有鎖6  
帶環            短(30cm)  10,  長(60cm)  6  
普魯士環    2組  
確保器        2  
手機、北壁照片、高度計、瓦斯爐、保溫瓶、露宿袋、短睡墊、急救包、相機、銼刀..            
 
***裝備檢討:  
1.只帶短冰斧(50cm長)就可  
2.帶環用縫合的細帶環(1cm寬),較輕便  
3.Beal廠牌的繩子號稱double  dry,實際上會濕、結凍  
 
三、其它:  
1.不須辦入山許可,沒有要求雇嚮導。  
2.在策馬特登山中心可保直升機救難險,約台幣450元保一星期。直升機救難是阿爾卑斯山區的常態救難、搜尋方式,不過直升機救難僅限於有嚴重傷害的患者。出事故時,打手機連絡救難中心,如果手機沒法連絡直升機,則藉搖鮮豔衣服或吹哨、叫喊來向附近的人求救,夜間則用燈光求救,求救信號都是一分鐘六次,中斷一分鐘,直到有人回應為止。當直升機接近,需要比手勢來跟駕駛溝通,雙手外斜上舉成V表示需要幫助,一手斜上一手斜下表示不需要幫助。如果得知別人出事故,應將訊息外傳,通知距離最近的登山客棧管理員,或路上碰到的登山嚮導或其他人,或在山屋打電話117(瑞士)、113(義大利)。  
3.夏天(八月底)登山客棧氣溫約13(午)~  3(夜)度,山頂約5(午)~  -5(夜)度。氣象預報(未來四天)可在策馬特車站旁或登山中心的佈告欄查到,氣象預報對於山谷的策馬特較適用,對於馬特洪峰只能猜參考。  
4.參考登山指南手冊  “Valais  Alps  West”,UK  Alpine  Club  出版。  
5.阿爾卑斯山冰雪岩路線難度說明:  
       French                              English                            Rock  (French)                Snow/Ice    
------------------------------------------------------------------------------------------------------------------  
F      Facile                              Easy                                                                            walk-up  
PD    Peu  difficile                    Not  too  difficult              up  to  III  (5.0~5.2)                35/45゚          
AD    Assez  difficile                Fairly  difficult                  up  to  VI  (5.3~5.6)                40/55゚  
D      Difficile                          Difficult                            up  to  V  (5.7~5.9)                50/70゚  
TD    Tres  Difficile                  Very  Difficult                  up  to  V+/VIa  (5.10a~10b)    65/80゚  
ED    Extremement  Difficile      Extremely  Difficult        up  to  VIc/aid  (5.10c~11c)      to  90゚  
 
 
附[白朗峰山區攀登訊息]  
1.不須辦入山許可、沒有要求雇嚮導。  
2.氣象預報(未來四天)可在霞慕尼旅遊中心的佈告欄查到,也可到登山中心去進一步查詢最新的資訊(衛星雲圖),氣象預報較精準,有區分一千公尺谷地、兩三千公尺山區及四千公尺高山。  
3.離纜車站近的熱門路線基本上已運動化,固定點相當充足,爬得安心。  
4.夏季若要冰攀,最好選位於北壁的冰溝,因位於東壁的冰溝,其冰雪連晚上都凍結不好。  
5.參考登山指南手冊  “Mont  Blanc  Massif  (I)(II)”,UK  Alpine  Club出版。  
6.霞慕尼有幾家登山用品店,裝備齊全,但除了當地或歐洲生產的,裝備價格不會比在台灣買來的便宜。  
7.纜車費,  霞慕尼<==>米迪針峰,  ~1000元台幣.  霞慕尼住宿費,  ~700元/人.  

 
 ↑ 

此討論串共 1 筆資料







 台大登山社 / 山谷登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