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 97/08/14(四) 至 97/08/31(日) 共 18 天 | 領隊: | 紀緯隆 | 嚮導: | | 紀錄作者: | 賴明佑 | 發表者: | 08/06/15 (日) 16:46:56 mingyu(阿佑) 140.109.* | 最後修改: | 08/06/22 (日) 13:16:30 mingyu(阿佑) 140.109.* | 開始地點: | 花蓮 | 經由地點: | 花蓮縣 | 結束地點: | 南投縣 | 紀錄類型: | 中級攀岩 | 紀錄: | | | [簡述] 紀緯隆(領隊)、林至勇、賴明佑、吳一青、吳俊奇、王誌宏、吳俊宏等七人,成功攀登800公尺高的針山東壁,並取得此大岩壁的生態資訊。 <大岩壁的呼喚> 台灣攀岩的發展,於民國70年左右是一個飛躍的時期,攀登岩壁由幾十公尺高的岩壁一下子推進到上百公尺、甚至三百多公尺的大岩壁。在短短一年內,玉山主峰北壁、玉山東峰北壁、大霸尖山西南壁、大霸尖山北壁等幾個高山著名的岩壁被攀岩好手挑戰成功,可說是攀岩的黃金年代。 其後攀岩推展、演化。一方面大岩壁攀登持續推展,玉山東峰西北壁、大霸尖山西壁、大霸尖山南壁、中央尖山北壁冬攀等,陸續有新路線突破。另一方面運動攀登逐漸興起,例如龍洞岩場開發出許多釘放Bolt的路線,或是人工岩場如雨後春筍般架設,這個方向使攀岩的喜好者能在更安全、更輕便的條件下盡情舞動於岩壁,發揮肢體動作的極限,於是漸漸成為攀岩的主流。 現在,不論白天或晚上、晴天或雨天,攀岩的愛好者都可到交通方便的人工岩場揮灑熱勁一番,可說是攀岩的大好時機。只是人工岩場較像田徑場上、體育館內的設施,少了些野外的氣息;運動攀登則少了些探險的成分。基於對野外探險的嚮往︰感受自然的脈動、探索未知的地域、試煉個人的膽識、展現團隊的堅毅,心中不時地聽到大岩壁的呼喚。 <目標> 今年的大岩壁攀登原本是擬定爬南湖大山北壁,那面岩壁高約三百公尺,難度不太高,對我們而言較為適當。其優點有:估計兩天就可爬完,時間上較好掌握;而起攀點、登頂點都容易接近,撤退、支援也容易,安全性高;且可以分兩隊各爬一條路線,互相留守,可以省掉支援人員。但因口蹄疫,太魯閣國家公園封山,這個計劃就無法成行。 在替代的方案中,大家不約而同選擇針山岩壁。這個選擇基本上是感性、而不是理性的,『因為它較好看』! 針山海拔2340公尺,屬於中央山脈能高安東軍山區,位於白石山向東伸出的稜線尾端。針山最著名的就是壁立一方的三角錐山容:光滑的峭壁,由溪底竄上數百公尺插出雲端,雷霆萬鈞地聳立在恰堪溪谷中。針山四周皆陡,只有西北側是稍緩的樹林,其它三面是峭壁:南壁可達1250米,東壁900米,東北壁1200米。針山峭壁的高度不僅高於台灣高山著名岩峰:大霸尖山、中央尖山、玉山,也不輸給著名的太魯閣峽谷、清水斷崖。 針山東壁是針山峭壁中較矮的一面壁,也是平常被拍攝的一面壁,有較多的照片資訊,所以我們理所當然選擇這面壁嘗試。仔細比對照片及等高線地圖,得知攀登路線的起攀點在海拔1500米的瘦緩碎石稜頂,終攀點在山頂下方海拔2290米的岩壁頂端,整個落差近800米。這800米岩壁落差,相對於台灣以前爬過的350米落差的玉山東峰北壁,是個跳躍的新里程!我們知道自己的能耐,並沒有把握完成,能攀登到400米就很滿意。 這次探險除了攀登高度是台灣大岩壁攀登的新里程,另外也將是首次對台灣近一千公尺級大峭壁的生態景觀作探索。將揭開一些有趣的謎題:針山為何如此高聳陡峭?大峭壁上是否有動物活動?哪些植物能適應大峭壁環境?攀登者長時間在大岩壁攀登時的身心狀態如何? <構想> 為了增加隊伍的安全性(可以迅速下降撤退、可以迅速運下傷患),也為了模擬海外遠征的模式,原本想用喜馬拉雅式的攀登方式,即建立BC﹙基地營﹚、ABC﹙前進基地營﹚、C1、C2等多個營地,並一路架設固定繩來達成登頂的目標。後來因人員及裝備不充裕,無法負擔喜馬拉雅式作業,另外考慮到原路下降的風險(主要是落石),於是改為阿爾卑斯式的攀登方式,即一般通稱的縱走式,但混合固定繩架設,以利於物資運送。 將用吉普車將人員物資運到二子溫泉,從此地藉人力將物資運到安萊溪海拔870米河彎處﹙BC﹚,再從此地運送物資(包括飲水)到在海拔1480米緩碎石稜﹙ABC﹚,然後展開攀登。預計七天登頂,每天上升120米。 攀登時人員分為兩組:前面兩人擔任攀登及架設固定繩的任務,後面的人擔任運輸物資的任務。 <偵察> 出發前兩個月,我們派遣小型偵察隊去針山偵察。由望遠鏡的觀測及相機長鏡頭攝取的照片,得到岩壁地形的較細資訊﹙大岩坡、大裂隙、樹﹚,依此規劃出幾條可能的路線,有比較難的直上垂直岩壁路線,也有比較簡單的迂迴路線,實際的路線要臨場依狀況來決定;不過因未爬到岩壁底,沒有直接取得岩壁質地的資訊。這次偵察,往岩壁途中受阻於陡險的疏林坡,回程則受困於暴漲的恰堪溪洪流,於是我們更明確地知道:針山大峭壁的探險所面臨的困難是多方面的,除了高大的岩壁要克服外,還有安萊溪至岩壁底的一段陡險疏林坡、以及針山至白石山的無路稜線需要應付,另外可能發生的颱風、溪水暴漲所造成的困阻,加上雷電、地震等不定時炸彈的威脅。 <訓練> 訓練包含三部分︰吸收大岩壁攀登知識、磨練繩隊技術及攀爬能力、加強體能。吸收知識是閱讀及討論登山教本﹙Mountaineering、Climbing Big Wall ﹚、以及攀岩記錄﹙台灣的玉山東峰北壁……、國外的Trango Tower﹚;磨練技術是在龍洞岩場展開一個月的密集訓練,著重在岩釘及Bolt敲置、人工攀登、固定繩架設與通行、負重攀爬、傷患吊運、岩階露宿等,最後在大禮堂70公尺高岩壁分兩小隊爬兩條路線,作為技術訓練的終結;加強體能是以跑運動場來加強腳力及心肺功能。 <人員> 攀登隊 紀緯隆(隊長)、林至勇(副隊長)、賴明佑、吳一青、吳俊奇、王誌宏、吳俊宏 運補隊 邱志勇(領隊)、林明賢、林學聖、李芸嬋、羅偉倫、吳玉玲、曾逸文、張淑茹、郭笙如、吳佳倫、王舜宏、鄭建志 攀登隊員七人,其攀岩經驗短為一年、長為十年,隊中有大霸尖山西南壁岩攀、中央尖山北壁冬攀的經驗,運動攀登實力5.11。 <裝備> 我們準備三條11mm x 45m的攀登繩作為先鋒攀登使用,一條9mm x 45m的攀登繩作為雙繩攀登時使用,另外有180公尺長的固定繩,是岩壁上來回運送物資時用的。其它各式攀岩裝備也很齊全。另外值的一提的是準備兩個大袋子,作為岩壁上運送物資的中繼容器,以防止物品滾落;有一件救生衣,以備溪水暴漲時使用;也帶了一台V8攝影機。 裝備檢討:固定點中岩釘宜多帶(在大理岩區域攀登);有長鶴嘴的冰鎚比短鶴嘴的岩鎚適於清除裂隙裡的土、草;水袋6個全破了,這種多天的搬運,宜用較堅韌的防水袋取代水袋;在斜坡睡時,睡在鋁箔睡墊易滑,睡在海綿睡墊不易滑;長時間推Jumar、下降、吊背包,手套是必要的,塗膠的不錯。 <糧食> 岩壁上的糧食以簡便為原則:晚餐是飯配調理包、肉鬆;中餐是肉乾加餅乾,飲料是酸梅汁;早餐是稀飯配肉鬆、醬菜,或是牛奶加麵包。岩壁上的用水要由安萊溪運來,每人每天估2.3升,七個人七天半共需120升,我們準備許多保特瓶及水袋來裝運。 糧食檢討:岩壁菜單,令人滿意;岩壁用水,每人每天2.1升應已足夠。 <醫藥> 醫藥主要帶外傷的急救藥物。因隊中有醫學系同學,心理上較安心。 <危險分析> 攀登大岩壁是有風險的,最大的危險來自落石,其次的危險是先鋒攀登墜落,再來是攀登者自己的疏忽造成的危險,如繩子磨裂、鉤環沒鎖上保險、繩結打錯…。投保是分散風險的實際方法,很高興找到美商人壽願意保攀岩的險,使我們無後顧之憂。 <狀況模擬> 狀況 處置 受傷 骨折及更嚴重 停止攀登,原路徹退,對外求援 大外傷,必需出來就醫 停止攀登,原路徹退,護送就醫 颱風 還在2000公尺及以下 停止攀登,在ABC或BC避風雨,等水退,由恰堪溪回來 已至2100公尺 繼續攀登,在富士岳附近避風雨由萬大南溪回來 延誤 第6攀登天已至2000公尺 由萬大南溪回 第6攀登天未至2000公尺 由恰堪溪回 <行程> 撇開攀登岩壁的困難與危險,這是一趟完美的行程計劃。起點是恰堪溪,有美麗的石頭﹙被採為造景藝術用﹚,更有水量豐、水質佳的二子溫泉;終點是萬大南溪,有粗壙的大河床,及奧萬大的溫泉、楓林;中間則是能高安東軍高山草原的精華,白石池、萬里池、屯鹿池晶瑩地羅列在緩緩起伏的草原中,水鹿遊遨於這遍翠池綠毯間、水鴨則浮游於萬里池的碧波上;而周邊的美麗風光:南方安萊溪的飛瀑、北方一柱擎天的牡丹岩,及夏季高山盛開的花--好一趟豐富之旅! 計劃雖好,實際上則狀況連連!在起點的二子溫泉就發生吉普車開落溪潭中,泡水熄火,損失頗重;在回程時為奔避颱風,捨棄原價15萬台幣的攀登裝備在富士岳西側稜線上;攀登前在暴露的岩稜上遭遇第一個颱風環流的吹襲及颱風過後暴雨雷電的轟嚇;攀登後在暴露的高山草坡遭遇第二個颱風正面襲擊及颱風過後萬里池水、萬大南溪溪水暴漲的阻困;再加上攀登前一青腳割傷,攀登後俊奇背包被溪水衝走,以及攀登後的缺水、缺糧----真是多災多難!而令我們訝異的是,災難都不是發生在原先最擔心的岩壁上,在岩壁共計7天,雖有驚但無險,堪稱平順。 日期 行程 8/14 晴 台北==>花蓮==>西林村==>二子溫泉(630m) 8/15 晴 二子溫泉==>安萊溪BC(875m)==>岩稜(1000m) 8/16 晴 BC==>岩壁底ABC(1480m) 8/17 晴、雨 ABC==>1555m 8/18 颱風 ABC(休息) 8/19 雲、雨 ABC==>1695m 8/20 雷雨 ABC==>1650m(運輸) 8/21 雲、晴 ABC==>C1(1720m) 8/22 晴 C1==>C2(1790m) 8/23 晴 C2==>C3(1885m) 8/24 晴 C3==>C4(2045m) 8/25 晴 C4==>C5(2230m) 8/26 晴 C5==>針山(2340m)==>富士岳東(2400m) 8/27 晴、雨 富士岳東(2400m)==>富士岳西(2830m) 8/28 颱風 富士岳西(2830m)==>白石山南(2980m) 8/29 颱風 白石山南(2980m)==>屯鹿池(2850m) 8/30 雨、雲 屯鹿池(2850m)==>萬大南溪 8/31 雨、晴 ==>奧萬大==>埔里==>台北 <岩壁攀登> 天數 露宿 繩段數 高度 難度 固定點 7天 5晚 29段 810公尺 Free5.9,Aid1段 岩釘(70%)Friend(12%)樹(11%)岩楔(5%)石楔(2%) 攀登摘要: *********************** Pitch 1 by 俊奇 *********************** 很榮幸我是爬1st pitch,爬之後才感受到大牆攀登和平常龍洞攀登的差異很大。這裏難度雖簡單,但固定點非常不好做,通常要東找西找,東清西清,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做固定點上面,而且做了也不太敢信任,總之不要墜落就沒事。岩質蠻破碎的,很多點都不敢出力去扳,事實上也給我扳掉很多點了。 這個pitch從leader起攀到second上來花了一小時多,或許還不甚熟悉吧!爬起來不像龍洞那麼得心應手,無法左塞一個chock,右塞一個friend,且岩質爛,交換確保所敲的三根岩釘加起來,我覺得沒有龍洞的一顆bolt穩。 *********************** Pitch 2’ by 俊宏 *********************** 剛開使和Pitch 1差不多,左右兩邊都還有點可抓,岩溝中也沒什麼草,但都不適合做支點,只好繼續往上爬。做了一兩個不好的點,草逐漸佈滿岩溝並延伸到兩側的岩面,幸好在左側找到一個好裂隙,敲了一根很好的angle,再往上一點又敲了一根lost arrow,以防萬一。之後因草和泥巴,費了不少力氣,無力也不敢再往上,就龜龜地下攀。 之後往左橫渡,基本上還好,但有些很大的石頭還是會動,且身體一直被繩子拉到,不容易平衡。終於因繩子的轉折而無法動彈。只好下降,而供下降的兩根岩釘都不太理想,所以下降的時候很怕。 *********************** Pitch 2 by小勇 *********************** 昨天俊宏爬在岩溝內,半途而廢,可能支點不好做。故今天爬旁邊岩脊,再迂迴翻上。 全程支點還算好做,都是岩釘,有一段綁於拇指粗的小樹,聊勝於無。可能是第一次爬吧!手忙腳亂中遇到兩段驚險鏡頭。第一次在一個有點費力處不斷被自己的帶環勾到,當時正扭曲身體做動作,而腳踏的點也不是很穩,於是有點肌肉僵硬,嚇了一身汗,感到此漫漫旅程,令人害怕。第二段更是驚險,原本很穩的平衡動作,腳點突然鬆了,“墜落”!直覺的抓住30cm下我剛做的angle才停住,需要收驚了。 pitch 2整段用了約45m繩,6、7個支點,動作5.6左右。迂迴而上,最大的不安來自點的不確定。 *********************** Pitch 6’ by小勇 *********************** 路線在灰狼岩面的左下方。一開始為內角地形,原本以為不過爾爾,但一起攀,大的暴露感加上一點點小傾斜,便嚇的用人工攀登。看來在暴露感極大之處想以抵抗重力之姿勢克服困難,不僅技巧力量之難得,膽識也相當重要。 這個pitch用了第一個非岩釘的固定點—friend,之後甚至用石塊做了一個chock,也是生平第一次做這種點,甚爽。 這路段一開始就要用人工攀登,接下來不知要用多少寶貝克服,故放棄,改爬別的路線。 *********************** Pitch 7 by阿佑 *********************** 一開始沿小內角往上十米,不難。接著向右繞出,斜上橫渡。這面看起來雖不是很陡、也不是一整面光滑的岩面,卻漸漸覺得並不簡單—手點腳點都是小小圓圓的,抓踩都沒有安全感。移動逐漸緩慢,終於被卡住了。 圓滑的斜面,沒有把手點,只有上方一小叢從岩縫冒出的蔓草垂著。我有點遲疑,要不要拼這步?過了,我們可能成功登頂,但若小草被我抓掉了,我會擺蕩墜落得很嚴重。再試拉一下小草,還算堅固,吸口氣,拼了!用右手儘可能抓一大把草(其實沒有幾根),慢慢用力提吊身體,心臟也隨著急速跳動起來,眼睛盯著草,心裡祈禱著“不要掉!不要掉!”,而身上一大串鐵器鏗啷鏗啷晃著,甚為礙手礙腳。不久左手也抓到草了,雙手用力、腳站高,然後停住,右手慢慢上伸……手指塞進上方的岩縫!!噓!安全了。沒爬過這麼緊張的5.9動作。 其後斜上到頗酷的岩角(分隔兩面壁,高踞半空中),然後到另一面壁的一個岩階交換確保。 *********************** Pitch 14 by阿佑 *********************** 這繩段位於直壁灰狼的右斜上方,暴露感大、岩面不粗糙,遠看很恐怖,不太敢去惹。不過這是我們可能成功的唯一路徑,不得不試。近看才發覺沒那麼難,可以一試。我先向左上爬,敲好一根不錯的岩釘,便安心面對接下來的難關:這是一個翻越岩角的橫渡,主要的麻煩是不確定腳是否可跨到遠方的一階。右手把住圓圓的岩角,左腳一伸,果然踩不到那階,於是眼睛在岩面搜索一下,看到頭左側有一小突起,真是天無絕人之路,我小心地用左手把住、再換右手抓住,重心一移,左腳便跨到那階,大功告成。接下來是繼續向左的一段岩梯地形,岩質好、做支點容易,爬起來頗順手。 原本以為困難的一段,沒料到爬得頗順利。打通這關卡,山頂似乎已在招手 *********************** Pitch 19 by緯隆 *********************** 起初沿小內角上,再向右爬出平台,爬起來沒有想像中簡單。接著為一小over,於其下作支點,然後由左側繞上,於over上方做一支點,並拆除over下方的支點,以免繩子轉折。(但造成固定繩路線不良,要爬over)。這段爬起來與在龍洞爬的感覺相似。接著向右爬出,岩質變差,把手點均須先測試才可施力,有些把手點須先清除碎石後才可使用,其間引發不少落石,易擊中下方在內角裡的確保者,膽顫心驚。有一步用打入直裂隙的angle當把手點爬上。 一路上做固定點須要靈活的技巧,放了兩個chock.一個friend,均須用冰鎚清除裂隙的土石後才可置入。攀爬時要發揮平衡攀登的技巧,難度約5.7。 *********************** Pitch 21 by俊奇 *********************** 剛爬了67米(一開始很簡單),再往上就較難,於是敲了一根不錯的angle。往上幾步後往左橫渡,有一兩步較難,有點怕怕,之後有不少地方可空出雙手做固定點,但裂隙都是假的,無法做固定點。再往上爬數公尺,見右側有兩片岩石夾緊,似可塞一中號friend,就趕緊做個動作塞入,我知道這個固定點做的不好。再往上,有一處摸不到點,只好小心翼翼地扶著一可能會扳下來的石頭借力而上,蠻恐怖的,上去後忙敲一根岩釘。因繩子不夠長,而此後坡度變緩可用走的,便要求解除確保,走了10米到較好的地方,敲了三根岩釘作為確保固定點,頗穩。 *********************** Pitch 24 by阿佑 *********************** 往上一看,一個內角擋在前面,是附近最和藹可親的地形,便爬過去。到了內角下,發現兩側岩面頗光滑,幾乎沒有點,也略為懸出,爬內角上是不可能了。眼睛打量兩側岩面,看到左面高遠處似乎有點,但不確定。為了摸那個點,我必須站到更高處,而腳邊是80cm高六十幾度的長草陡土坡,岩鞋是踩不好的,便用冰鎚在陡土坡砍出步階,使我可以往上站半米多,左手摸到那個點,點不大、但也不會很滑,可以一試。左手先抓住,接著身體慢慢左移,右手伸到左手邊,一根指頭一根指頭換,最後換成右手抓點,然後右腳蹬一下,左腳便跨上踩到左側一個很小凸點,這時甚為緊張,不知左腳何時會滑掉,一邊心裡祈禱著,一邊左腳漸站起、左手漸往上摸,ㄟ,摸到點了!三兩下迅速爬上,克服這道難關。這處難度約5.9。 剛喘息過,再抬頭,哇!大懸岩在前面。照片上這段似乎不難,但實際上卻不好惹,我再三觀望,希望找出較容易路線。左側沒有懸岩,但光滑暴露,下臨兩百米直壁;右側也暴露,岩面不好爬。看來只好硬闖懸岩了。 在手臂粗的一棵樹上套帶環做中間支點,再補一個岩楔支點,便安心地循煙囪地形向上,站到懸岩底下,打量一下,果然是大懸岩,直角懸出70cm,是遮雨的好地方。為了讓頭探出懸岩,我便劈開雙腿踩跨兩側岩面,隨即感到一陣抽痛,劈腿已超越我的極限,只好退下休息。觀察一下,改偏右側內角翻懸岩。經過幾次探索,拔草清土發現右面一個小的踏足點,便高抬右腳點住、左手前伸塞卡裂隙,全身猛一用力,氣喘噓噓地終於翻上懸岩,克服此行最大的懸岩。此懸岩難度約5.9。 *********************** Pitch 28 by誌宏 *********************** 發現往右可以較容易翻上懸岩,翻上後用一小樹當支點。續上,有一棵大樹可當支點。之後岩質極差、又有土,把手點踏足點沒選好時會覺得有些難爬,我往左之字形繞爬上去,碰到一小樹當支點。之後向上走,已是一般勘察的感覺(但也有落差),繩子到底後,把繩子固定在一顆大石頭上,又連結到左邊有一點距離的大樹,作雙重確保。 攀登檢討: 1.岩壁頂部的高度因視角壓縮的關係,在照片中被低估了,造成岩攀最後段所花的時間比預期多將近一天。 2.在照片中:岩壁頂部、魔鏡岩面的上方都較破碎,看起來容易,但爬起來比預期難;觀星台左側較光滑,看起來難,但爬起來比預期簡單。 3.攀登中,leader大部分時間花在做固定點上,不過這似乎無法避免。 4.路線選擇時,較會選暴露感較小的岩溝、內角,但並不一定好爬。 5.運輸物資時,用背的比用吊的省力、有效。 6.阿爾卑斯式攀登還是以小隊伍、短時間攀登為優。同樣的路線,45人的隊 伍,應可四天完成登頂﹙紮營在我們的C1、C3、C4.5﹚。不過要注意有人受傷時隊伍是否有能力處理。 <岩壁生活> 在岩壁上的生活與平地上的有什麼不同?心情有什麼差異? 原本想說在遠處看就覺得喘不過氣的大石筍,到了岩壁底下,不就有窒息的感覺?其實不然!當近到某種程度,視角會壓縮,反而沒有在稍遠處看時的巨大感。而爬得越高,懼高症越明顯?也不完全對,人的心理會自動調節,『如入芝蘭之室, 久聞不覺其香』,在高地待久了,懼高感會變鈍。 我們在岩壁上五個地點過夜,都是岩壁上的小台階。當決定過夜地點後,便鏗鏗地在散開的岩縫中敲了一堆岩釘﹙大於六根﹚,接著用一條登山繩串結這些固定點,形成一條固定線,人員、物品全部扣連這條線,以免墜落、掉落。做好了安全措施,『浪漫』的夜晚便開始了--有流浪的感覺,步調又很慢!要從固定線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拿東西,需跨越一路上的人、背包,而在身體隨時要扣住固定線的要求下,五公尺的距離,可能要兩分鐘才走到﹙後來東西用傳的﹚。要在背包找東西,得伸手到背包東撈西撈,憑觸覺摸索﹙東西掏出要小心,易掉落﹚。要睡覺時,先找好中意的窩,再加以設計、整建--基本上是用岩鎚敲鋤突出的岩石,及用石頭、衣物填補凹洞。身材高大的緯隆極有耐心,花了約一小時才整理好滿意的大號床鋪。有時候場地不佳,需用背包擋住下滑的身體,或是誌宏最有創意的方法:用繩子吊住腳跟,下半身懸空,可以邊睡邊搖。 如果躺在南湖的圈谷、或是在能高安東軍的草坡,那將仰視滿天的星空,想著牛郎織女的故事,安然入夢。而在岩壁上,星空少了一半,多掃興!沒關係,只要身體轉為側躺,則除了半天的星,更有大平洋上偶而的漁火、花東縱谷閃爍的燈火、及恰堪溪谷明滅的流螢,在銀白的月光下、在滴滴的蟲唧中,甜甜入夢。 岩壁上的生活是簡單的,或者說有點清苦,但在觀星台那一夜,肯定是很快樂的!一方面我們已繞過困難的路段,登上大峭壁的機率相當大;一方面大家幾天來已適應岩壁生活,正是兵壯馬肥、士氣如虹。而更特殊的,我們在大峭壁上烤魷魚! 觀星台靠壁面谷:後面的壁是一整片灰藍色的大理岩,質感厚重,上有一U型的層理;前面是一階階圓弧狀的岩台,平易可親。我們的位置就在U型層理的底端、圓弧岩台的中點,就像在圓形劇場的觀眾席,俯臨一地好山好水:近處的二子溫泉、遠處花東縱谷的阡陌田園、甚至太平洋的船艦。夜裏,小勇撿回一根枯木,生起熊熊的火,照得岩壁通紅明亮。魷魚的香味在空中漫著,大家的笑語不時地冒著,火光間是一張張滿足的臉,岩壁上是一幕幕大型皮影戲。七個小矮人闖入這屬於鷹的國度、高處不勝寒的瓊樓玉宇,迸出開天闢地以來的營火晚會。 如果你在下面看到岩壁的火光,會做怎樣的聯想呢? 岩壁上要如何上廁所?我想很多人都會好奇。其實針山的岩壁有不少岩台, 所以除了腰上要綁繩子確保外,與在平地時差異不大。不過還是可以有差異,有一次緯隆早餐後急著要上廁所,為了不污染通行路線,他只好貼著崖邊蹲,然後一瀉千里。﹙在國外常有人爬的路線,排泄物不許留下,要帶走。﹚ 音樂適於抒發感情,易於牽動感情,大峭壁上的琴音更有感染力… 小勇已在上面纏鬥多時,正敲岩釘輔助,克服一個小的內角懸岩;緯隆受不了太陽的熱,找到一個小岩穴,高興地納涼;一青趁著空檔,拿著攝影機拍下大家的生活點滴;此時誌宏拿出暗自帶的口琴,輕輕吹起,於是悅耳的琴韻便在岩壁間飄盪開來。平時不覺口琴聲音很好聽,現在聽起來卻有點感動,其特殊的音色,契合遊子流浪的淡淡孤寂,在多日的大岩壁攀登中,倍覺甘美。 如果問我岩壁上印象最深的風景是哪一幕?我會不遲疑地說『雲海』。以前看過不少雲海,有些很好看,但都不像這次有感動的感覺… 日已西斜,誌宏擔任leader,我慢慢鬆繩幫他確保,我們希望天色昏暗前趕到山頂。『好漂亮的雲海喔』!下面俊奇喊著,我回頭一望,哇!不知何時雲層開始聚集,如今腳下一整遍雲海湧動著,我們急著向上爬,差點錯失這美景。雲的波濤比海的浪濤更為洶湧激烈,其瞬息翻騰聚散、變化萬千,但一切都靜悄悄地進行。雲海已漫鋪了整個東台灣,直達天際,唯見兩千公尺左右的山峰露出,猶如海中孤島。在夕陽的渲染下,雪白的雲海有金波蕩漾著,配著淡藍的天、墨綠的峰島,說是仙境也不為過。 或許老天看我們幾個傻子在岩壁爬得辛苦,特別秀出雲海的美景給我們打氣?我願駕著一葉扁舟,漂蕩在這夢幻之海,巡航清昌山的港灣,環遊二子山的兩座峰島,然後泊碇在針山岩壁旁,帶給乾渴的同伴每人一杯7-11重量杯可樂!(哇!!!) <大峭壁生態> 一般大家對岩壁生態的感覺可能是光突突的石頭,間或點綴一些短草、甚至幾棵小樹,基本上與乾燥地區或是沙漠戈壁的生態類似。我們在事前偵察時,由望遠鏡上看到的針山岩壁也是這樣的景觀。那就意謂著我們將又乾又渴、猶如跋涉沙漠般地進行岩壁攀登,危險、辛苦、又無趣!實際的情況呢?大出我們意料之外!看似不毛的碎石上,蘊藏無窮的寶藏:遍地的玉山懸鉤子!小小的匍匐莖葉,綴著一顆顆晶瑩的橘黃色果實,飽滿欲滴、惹人流口水,而味道酸酸甜甜,對烈日下缺水的大岩壁攀登,真是莫大的恩賜。只要有碎岩屑的地方,就可發現亮亮的果實,誇張一點說,整個針山東壁是個野草莓園! 玉山懸鉤子在針山東壁為優勢植物,對比於南湖柳葉菜等小花是高山岩石地帶的優勢植物。這些遠看不起眼的小花草,把夏日的岩石地區妝扮得繽紛燦爛。有趣的,高山岩石地帶的小樹--針葉樹玉山圓柏﹙香青﹚及闊葉樹杜鵑,在針山東壁也有對比的樹--針葉樹松樹及某類闊葉樹﹙似乎是台灣赤楊﹚,其中松樹為優勢樹種。這些樹是爬岩的良好固定點,也是岩壁上躲避烈日的好所在,而風起雲湧時,便是山水畫中的焦點。 大岩壁對一般人及生態學者而言是個不易到達的地方,而台灣的攀岩者在以往的攀登中沒有在大岩壁發現動物蹤跡的報導,因此大岩壁上是否有動物活動始終是個謎。出發前,我曾想像爬呀爬到一階岩台,遇到兩隻毛絨絨的小鷹,張大嘴巴要東西吃;也曾想像正在先鋒攀登克服困難時,瞥見一隻松鼠一溜煙從旁邊爬上去。實際的情況呢? 每當午後雲霧籠罩時,就會有許多小雨燕在身邊飛來飛去,『小雨燕』名字取得頗貼切。﹙小雨燕是一種有趣的鳥,飛行時兩個翅膀不是同時拍,而是輪流交替拍﹚。本來以為牠們是從別處飛來的,等到兩天後我們爬到高處,竟發現牠們在岩壁上的巢,是築在東壁正中央那兩百公尺高垂直光滑岩面﹙我們稱這面為『灰狼』﹚頂的許多小懸岩下方,才知道牠們是岩壁的住民。小雨燕約有30隻,看來頗適應岩壁生活,其翩然快速的飛行舞姿,增添岩壁不少生動氣息。 小雨燕的翩然巡飛可讓人欣賞,另一種鳥卻讓人嚇破膽。當正吃力地負重循繩子向上爬時,突然耳後一陣巨大的爆破聲,受到震憾、差點墜落,抓緊岩石後回頭一看,見三隻鳥筆直地向下墜去。驚魂稍定後,大家忍不住罵了出來『死鳥』!這些鳥長得有點像鴿子,正玩著神蜂特攻隊的遊戲,貼著岩壁競速向下俯衝,不只互相競速,也與自由落體的石頭競速。還沒被落石嚇到,先被落鳥嚇死了。還好剛才沒人爬難的leading,要不然會墜落得很慘。隔天,這群鳥又玩一次,我們又被嚇一次,大家血壓提高不少。 岩壁上蹤跡次於小雨燕的是長鬃山羊,共發現五處山羊的排遺,其中一處還很新鮮。山羊是反芻動物﹙食物經第一胃消化後,要吐到嘴巴嚼一嚼,再吞到第二胃消化﹚,牠們可能在岩壁外吃飽後,憑著高超的攀岩能力,循著祖傳的祕徑, 來到視野極佳、絕無天敵的大峭壁上反芻。山羊真是技術攀登的好手,冬天積雪的高山有牠們奔跑的蹤跡,台灣最高大的岩壁是牠們飯後休息的地方! 岩壁上有鼠,不是松鼠,是老鼠。當我們在1850m小岩階躺平、正要睡時,聽到旁邊有窸窸窣窣的聲音,我起身拿手電筒一照,就看到牠,有點像高山白腹鼠。牠這輩子鐵定沒看過人,張著眼睛東瞧西瞧,然後鑽入一叢小草,我因身上綁著繩子不方便移動,也不太想打擾牠,就沒再追蹤牠。本想站起來把餅乾等食物收好,怕牠吃,後來想牠這輩子就今晚才可能嚐到不同的食物,就由牠去吧!在岩壁見到同是哺乳類的動物,頗有它鄉遇故知的驚訝興奮之情。 蛾似乎常在岩壁巡邏,每天晚上吃飯時就來湊熱鬧,牠們總繞著營燈或頭燈飛,一不小心就掉入碗裏或一鍋湯裏,讓我們很頭痛。 在岩壁看鷹翱翔是難得的經驗。襯著二子山北峰當背景,一隻大冠鷲出現在上方籃色的天空,雙翅平展、盤旋向下;與我同高時,我可以和牠打招呼,也有和牠一起飛出的衝動,如果帶飛行傘來,就可和牠玩個幾回合,順便請教牠搭乘熱氣流的要領;不久,牠已在數百公尺深的谷中。鷹強壯有力,卻又用最不費力的方式翱翔,等待時機發揮暴發力追捕獵物。沒在岩壁遇到毛絨絨的小鷹雖然有一點可惜,不過遇到時大概免不了要受到鷹爸鷹媽的攻擊,那就有點麻煩。 <大峭壁解謎> 針山為何有高聳陡峭的岩壁?最直接的想法是『針山是由異常堅硬的岩石構成,經過流水的侵蝕作用造成高聳的岩壁。類似大霸尖山、中央尖山、玉山等高山岩峰是由堅硬的變質砂岩抗拒侵蝕而形成的』。實際的情況呢?隨著我們逐步向上攀登,謎底漸漸浮現出來。 俊奇背著鏗鏗鏗一大堆攀登裝備,理好了繩子,準備跨出步伐。當年登陸月球的探險,阿姆斯壯的一小步是人類在太空探險的一大步,而俊奇的一小步,是台灣登山界在大岩壁攀登的一大步!俊奇穩健地跨步,姿態雖然不若月球漫步般飄飄然,但行進快速,看得我們大為歡喜,想說兩三天就可爬完了。不過高興的心情一下子就轉為納悶,因為他做固定點太慢了,拿岩釘東敲西敲,好久才敲好一根。原來針山岩壁岩質緻密,節理、裂隙不發達,很多看起來是裂隙,其實只是淺淺的凹痕,岩釘無法敲進去。看來針山岩壁並不好惹。 午後的一場小雨剛停,微風拂過,清涼消暑。接下來的繩段在下雨之前曾試爬一下,是一簡單的路段,小勇充滿信心地帶繩子向上爬過去。爬沒幾步,小勇做好固定點後就說要撤退,what happen?我往岩壁一摸,原本就粉粉圓圓的岩壁現在像長了一層苔,別說攀爬困難,連在小岩階行走都要小心溜滑!只好提早收工,下降回去探視雨後豐茂的野草莓。 小勇對人工攀登別有喜愛,爬先鋒時敲根岩釘當踏足點、塞一顆大石頭在大裂隙當支稱點…,他還使用一個奇怪的方法--用冰鎚把岩壁上的把手點、踏足點砍大!這個方法我們在爬岩的書、記錄都沒讀到過,因為岩壁通常都很硬,冰鎚敲岩壁的後果只有一種--冰鎚不是鈍掉就是斷掉。難道高聳的針山岩壁不是很硬? 『落石』!一顆巴掌大的石頭凌空飛下,雖然心裡緊張,卻不敢亂跑,眼睛注視著落石,腦子則估算著彈道,小時候玩棒球接高飛球時也是這個模樣。落石越來越近,離我們5公尺時,終於估算出它將直撲我們腦袋!嚇得快往旁邊竄出一步,隨即硿的一聲,石頭砸在小勇旁邊半公尺處,有驚無險!循著滾動的落石望去,發現這個岩坡堆了許多巴掌大的石頭,而這些石頭是純白色的!﹙我們把這裏叫作『白石坡』﹚在灰藍色﹙或灰黑色﹚的針山岩壁上堆積白色的小石頭顯得頗奇怪?回想出發前,偵察時看到針山東壁的下部分掛有高約200m白色『瀑布』﹙用望遠鏡看時,沒有流動的感覺,不是瀑布),就猜想岩壁中會有白色物質流出來。而現在的白色石頭進一步支持『針山的岩石原本是白色的,表面風化後才呈現灰藍色』的看法。假如針山是白色的,那將多珣燦奪目!是否會被誤為一根大冰筍? 剛才東摸西找,發現淺土覆蓋下的小踏足點,我才得以翻上這垂直懸出70cm的大懸岩。綁好了固定繩,發現繩子跨經銳利的岩角,而一時找不到墊的東西,只好用岩鎚敲看看,岩鎚一敲,岩角就缺了一小片,多敲幾下,銳角就變圓滑了。﹙也露出白色的岩石﹚原來針山的岩石真的不夠硬!原來岩壁高聳陡峭和岩石的堅硬度不完全正相關! 好了,由上面這些線索:節理裂隙不發達、遇到水會泥滑、岩質不硬卻又很陡、岩石白色,似乎顯示針山是由石灰岩或大理岩構成。而因石灰岩(或大理岩)會溶於水,易被侵蝕成峽谷地形,所以針山臨溪水的南側、東側、東北側都是大峭壁。廣意來看,針山、三棧溪峽谷、太魯閣峽谷、清水斷崖,都是水流在大理岩雕刻而成的,只不過針山位於兩股流量相當的溪流交匯處﹙或是說兩個峽谷的會合點﹚,得以獨特出現高峻的角錐狀山容。 <圓滿結局>—收回裝備 秋末的陽光,灑在能高安東軍的草原上,開白花的短茅草,迎著風招搖。上山時的空背包塞滿了撿回的裝備,紮實地壓在肩上,緩步而行,只覺天寬地闊、心舒氣暢。萬里池,我又來了! 二個月前,針山岩攀的伙伴被颱風折騰一夜之後,來到萬里池,暴漲的湖水淹沒了旁邊的小徑,在遲歸的壓力下,大伙鑽行於湖邊兩公尺高的箭竹、南國薊密林,氣得說不出話!一個月前,要到富士岳撿裝備的伙伴來到萬里池,風雨瀟瀟、一片迷濛,在遲歸的壓力下,垂著頭回去。而現在,碧綠的湖水、斑瀾的波光、悠游的水鴨,有若世外的桃源!我不禁要唱出那輕快的『朵朵白雲飛向我的故鄉…』 在安東軍山的叉路口,志穎與俊奇輕裝去登安東軍山,我則在原地等他們,享受難得的悠閒。攤開濕悶兩個月的攀登裝備,趁午後的豔陽消毒一番。裝備的銹蝕比預計的要輕微,部分鐵器與舊的鋁鉤環生銹較嚴重﹙有些鋁鉤環長了一苞苞鋁銹,乍看下以為長霉﹚,一一清理;而繩子太重沒帶下,只帶一段段的繩頭當紀念。清理完畢,滿足地躺在草坡上,看著藍天白雲,想起一路上相助的朋友、想起一起奮鬥的伙伴… Bingo,沒有你事前一起來探勘,我們不會來爬的。唐檢、豬面,沒有你們的吉普車,我們是進不去二子溫泉的。小寶、明賢、及運補隊員,沒有你們幫忙搬運,攀登隊員恐怕累得無力向上爬。大肥、兩光、獅仔銘、度智、及神鷹救難隊,你們颱風過後的援助,讓身心疲憊的我們深深感激。琬婷,妳山難留守的辛苦與委曲,我們要說感謝與抱歉。小堅堅、志穎,你們幫忙背運留在富士岳西側的裝備,讓結局得以圓滿。 一青,腳傷未癒,前所未聞地一腳穿著雨鞋﹙有時涼鞋﹚上大峭壁;俊宏,眼鏡破掉,戴著墨鏡翻山越嶺;誌宏,吶喊著本隊隊訓『哪裏有困難,就往哪裏走』;緯隆,始終沒吃飽,岩壁上搬運最賣力;小勇、俊奇,直下500公尺取水,將士氣由地獄扭轉至天堂。 忘不了的,是針山頂爆笑的登頂照… 年輕時代用汗水寫下的大峭壁攀登詩篇已完結,作者群正要留下歷史性的紀念照,攝影師?將帶環套住橫伸的樹枝,鉤環鉤住帶環,大鍋的提把扣入鉤環,相機便可四平八穩地坐在大鍋蓋上!嗯,垂繩照相,有創意!接著按下自拍器,大家便對著相機露出最滿意的笑容,『咦,相機好像在動?』『相機怎麼一直轉?』『大家趕快跟著相機轉!』於是大家慌張地、螃蟹走路般跟著相機轉,嚓的一聲,留下最生動、最爆笑的登頂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