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入 14/03/19 (三) 02:39:40 From 162.231.* | echo BB 臨終期 非常實用的資料. 讓父母有個安詳的"善終", 而不是痛苦的"賴活". 請自我學習增長有關安寧療護的觀念 安寧療護並不意謂著 你讓你父母馬上死 而是在最後的一段路上 減少會造成他/她痛苦的無效醫療 給大家參考 ---------- 轉寄的郵件 ---------- 或許你不一定想知道,但是為了你父母不能不知道: 臨終期一般為10-14天 有時候可以短到24小時(南宮博士與您分享)⋯⋯ 在這一階段,醫生的工作應該從「幫助病人恢復健康」轉向「減輕痛苦」。 臨終病人常處於脫水狀態,吞嚥出現困難,周圍迴圈的血液量銳減,所以病人的皮膚又濕又冷,摸上去涼涼的。 但你不要以為病人是因為冷,需要加蓋被縟以保溫。 相反,即使只給他們的手腳加蓋一點點重量的被縟,絕大多數臨終病人都會覺得太重,覺得無法忍受。 呼吸衰竭使臨終病人喘氣困難,給予氧氣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但他們已失去了利用氧氣的能力,此時給他們供氧無法減輕這種「呼吸饑餓」。 正確的做法是:打開窗戶和風扇,給病床周圍留出足夠的空間。另外,使用嗎啡或其他有類似鴉片製劑的合成麻醉劑是減輕病人喘氣困難和焦慮的最好辦法。 當吞嚥困難使病人無法進食和飲水時,有些家屬會想到用胃管餵食物和水,但瀕死的人常常不會感到饑餓。 相反,脫水的缺乏營養的狀態造成血液內的酮體積聚,從而產生一種止痛藥的效應,使病人有一種異常歡欣感。 這時即使給病人灌輸一點點葡萄糖,都會抵消這種異常的欣快感。 而且,此時給病人餵食還會造成嘔吐、食物進入氣管造成窒息、病人不配合而痛苦掙扎等後果,使病人無法安靜地走向死亡。 靜脈輸液雖然能解決陷入譫妄狀態病人的脫水問題,但同時帶給病人的是水腫、噁心和疼痛。 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甚至是在死前三個月之久,不少病人與別人的交流減少了,心靈深處的活動增多了。 不要以為這是拒絕親人的關愛,這是瀕死的人的一種需要:離開外在世界,與心靈對話。 一項對100個晚期癌症病人的調查顯示:死前一週,有56%的病人是清醒的,44%嗜睡,但沒有一個處於無法交流的昏迷狀態。但當進入死前最後6小時,清醒者僅佔8%,42%處於嗜睡狀態,一般人昏迷。 所以,家屬應抓緊與病人交流的合適時刻,不要等到最後而措手不及。 隨著死亡的臨近,病人的口腔肌肉變得鬆弛,呼吸時,積聚在喉部或肺部的分泌物會發出咯咯的響聲,醫學上稱為「死亡咆哮聲」,使人聽了很不舒服。 但此時用吸引器吸痰常常會失敗,並給病人帶來更大的痛苦。應將病人的身體翻向一側,頭枕的高一些,或用藥物減少呼吸道分泌。 瀕死的人在呼吸時還常常發出嗚咽聲或喉鳴聲,不過病人並不一定有痛苦,此時可用一些止痛劑,使他能繼續與家屬交談或安安靜靜地走向死亡。 記住,沒有證據表明緩解疼痛的藥物會促使死亡。聽覺是最後消失的感覺,所以,不想讓病人聽到的話即便在最後也不該隨便說出口。 美國老年病學會制定的臨終關懷八要素: 1、減輕病人肉體和精神症狀,減少其痛苦。 2、採取能讓病人表現自己願望的治療手段,維護病人的尊嚴。 3、避免不適當的、有創傷的治療。 4、在病人還能與人交流時,給病人和家屬提供充分的時間相聚。 5、給病人儘可能好的生命品質。 6、將家屬的醫療經濟分擔減少到最小程度。 7、所花醫療費用要告知病人。 8、給死者家庭提供治喪方面的幫助。 或許你不用按【讚】但你一定要傳給你周遭的朋友! 關懷讓你福澤延綿~好很好非常好文化基金會祝福你:-) |
|
|
| 發表 alumi(阿魯米) | 寫入 14/03/20 (四) 03:53:43 From 162.231.* | 謝謝BB分享. 瞭解這些臨終的生理現象, 不只是面對父母, 對於自己的大限, 更是真正的收穫! 四年前, 養了十二年的狗狗的往生, 的確讓我們練習了一次. 注意到他不對, 是食欲與體重都降低. 帶他去看醫生, 醫生斷定他是腎衰竭. 改變食譜, 不能挽回這個趨勢. 跑了幾趟, 醫生不忍我們這樣子放下工作又花錢. 教我怎麼樣給他打點滴, 如何在他發抖時維持溫暖, 大致上要我們做好心裡準備. 眼看著他的步履越來越闌珊, 食量越來越小, 心知日子不多. 真的難過的是: 信女和孩子吃不消看他吃苦. 當他的身體, 無法維持溫度, 開始發抖, 我們用小毛巾, 用微波爐熱了以後包住他, 看著他迴光返照. 鄰居有位太太, 也很主動要幫忙給他點滴. 醫生給的, 也就是生理食鹽水而已. 到後來, 皮膚也無法接受生理食鹽水, 不少點滴也就流出. 最後一晚, 他吐得一塌糊塗, 還是掙扎著出去上廁所. 趴在前院, 看著這條散步走了一輩子的路, 安靜地陪著他, 還是他自己站起來回家, 躺回自己的床上. 那天, 先是信女指控我不願意放棄. 後來, 是孩子來懇求. 很艱難地解釋業報, 想讓他儘量多還, 自然離開. 沒有結論的爭論, 她們也只好放棄, 回去睡覺. 我打坐覺得很沉重, 根本沒有睡覺. 把洗碗機修好了, 看狗睡得沉, 溜出去拖欠車款客人的車子. 回家的時候, 還拖了輛車給剛才手術康復的信女開. 回家路上, 已經到了社區, 鄰居看著我拖車的陣仗大笑. 電話響了: 狗狗嘔吐, 信女哭得無法承受. 回到家, 嘔吐是停止了, 狗狗出氣多, 進氣少. 看著信女無法承受, 跟狗狗道歉: 無法再陪他還業. 打電話找獸醫安排安樂死. 信女開車, 抱著狗狗, 他的咳嗽, 越來越嚴重. 開了窗子, 空氣流通些, 他長長地吐了口氣, 安靜了下來! 抱他進醫院, 相信他已經彌留了. 安靜得我找他的脈搏, 確定他還活著. 護士乖巧地接過去. 再看到他, 已經打了麻藥. 等孩子到了, 大家跟他道別. 醫生注射了針筒, 看他停止一切, 終於一臉安祥. 醫生安靜地說: 好了, 他走了. 陪了他許久, 大家都離開了, 才慢慢離開他! 四年了! 沒想到: 這麼難回頭看這段分離. 比父母的離別, 還難面對! 謝謝BB: 如果再有這樣子的狀況, 希望能夠處理得好些! 也能夠將來面對自己的終結! | ↑ |
|
| | 發表 alumi(阿魯米) | 寫入 14/03/19 (三) 02:39:40 From 162.231.* | echo BB 臨終期 非常實用的資料. 讓父母有個安詳的"善終", 而不是痛苦的"賴活". 請自我學習增長有關安寧療護的觀念 安寧療護並不意謂著 你讓你父母馬上死 而是在最後的一段路上 減少會造成他/她痛苦的無效醫療 給大家參考 ---------- 轉寄的郵件 ---------- 或許你不一定想知道,但是為了你父母不能不知道: 臨終期一般為10-14天 有時候可以短到24小時(南宮博士與您分享)⋯⋯ 在這一階段,醫生的工作應該從「幫助病人恢復健康」轉向「減輕痛苦」。 臨終病人常處於脫水狀態,吞嚥出現困難,周圍迴圈的血液量銳減,所以病人的皮膚又濕又冷,摸上去涼涼的。 但你不要以為病人是因為冷,需要加蓋被縟以保溫。 相反,即使只給他們的手腳加蓋一點點重量的被縟,絕大多數臨終病人都會覺得太重,覺得無法忍受。 呼吸衰竭使臨終病人喘氣困難,給予氧氣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但他們已失去了利用氧氣的能力,此時給他們供氧無法減輕這種「呼吸饑餓」。 正確的做法是:打開窗戶和風扇,給病床周圍留出足夠的空間。另外,使用嗎啡或其他有類似鴉片製劑的合成麻醉劑是減輕病人喘氣困難和焦慮的最好辦法。 當吞嚥困難使病人無法進食和飲水時,有些家屬會想到用胃管餵食物和水,但瀕死的人常常不會感到饑餓。 相反,脫水的缺乏營養的狀態造成血液內的酮體積聚,從而產生一種止痛藥的效應,使病人有一種異常歡欣感。 這時即使給病人灌輸一點點葡萄糖,都會抵消這種異常的欣快感。 而且,此時給病人餵食還會造成嘔吐、食物進入氣管造成窒息、病人不配合而痛苦掙扎等後果,使病人無法安靜地走向死亡。 靜脈輸液雖然能解決陷入譫妄狀態病人的脫水問題,但同時帶給病人的是水腫、噁心和疼痛。 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甚至是在死前三個月之久,不少病人與別人的交流減少了,心靈深處的活動增多了。 不要以為這是拒絕親人的關愛,這是瀕死的人的一種需要:離開外在世界,與心靈對話。 一項對100個晚期癌症病人的調查顯示:死前一週,有56%的病人是清醒的,44%嗜睡,但沒有一個處於無法交流的昏迷狀態。但當進入死前最後6小時,清醒者僅佔8%,42%處於嗜睡狀態,一般人昏迷。 所以,家屬應抓緊與病人交流的合適時刻,不要等到最後而措手不及。 隨著死亡的臨近,病人的口腔肌肉變得鬆弛,呼吸時,積聚在喉部或肺部的分泌物會發出咯咯的響聲,醫學上稱為「死亡咆哮聲」,使人聽了很不舒服。 但此時用吸引器吸痰常常會失敗,並給病人帶來更大的痛苦。應將病人的身體翻向一側,頭枕的高一些,或用藥物減少呼吸道分泌。 瀕死的人在呼吸時還常常發出嗚咽聲或喉鳴聲,不過病人並不一定有痛苦,此時可用一些止痛劑,使他能繼續與家屬交談或安安靜靜地走向死亡。 記住,沒有證據表明緩解疼痛的藥物會促使死亡。聽覺是最後消失的感覺,所以,不想讓病人聽到的話即便在最後也不該隨便說出口。 美國老年病學會制定的臨終關懷八要素: 1、減輕病人肉體和精神症狀,減少其痛苦。 2、採取能讓病人表現自己願望的治療手段,維護病人的尊嚴。 3、避免不適當的、有創傷的治療。 4、在病人還能與人交流時,給病人和家屬提供充分的時間相聚。 5、給病人儘可能好的生命品質。 6、將家屬的醫療經濟分擔減少到最小程度。 7、所花醫療費用要告知病人。 8、給死者家庭提供治喪方面的幫助。 或許你不用按【讚】但你一定要傳給你周遭的朋友! 關懷讓你福澤延綿~好很好非常好文化基金會祝福你:-)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