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入 12/11/06 (二) 21:47:53 From 203.67.* | -------- 本來想偷懶打混過去,後天就讀第四品了,沒想到會頭阿霞還記得,那就簡略說一說。 1. 須菩提在第二品中提出兩個問題:「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為何在第三品一開始,佛先回答第二個問題? 須菩提代那些已經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問佛兩個問題(如阿魯米所說,是一個問題細拆為二):「怎樣安住菩提心?怎樣降伏妄心?」菩提心為什麼不能安住?因為凡夫不斷有妄念升起,妄念一起,真心就無法安住了。換句話說,想要使真心安住,最要緊的是先降伏住「妄念心」,所以佛從如何降伏其心先講。 2.既講了「一切眾生之類」,又再細分講「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這些分類的用意? 我看到的注解有兩種說法,其一:人常以人為本位、以人作出發點,光說眾生的話可能只聯想到所有人類而已,所以佛接著細分提出其他類,說明他們也都屬於有情眾生。其二:認為眾生若照原義解釋,就是「眾緣和合而生」,所以主張應包括有情眾生(有情感的眾生)和無情眾生(指山河大地、器物等,它們也是因緣和合而成),所以佛接著舉例說明有情和無情的眾生類型。 我的看法是這段若加上現代標點,應該是「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就是由不同的層面切入,頭一類四個是最常見的生命型態,第二類從三界(欲界、色界和無色界)去區分,第三類第四類從禪定的層次去區分,然後省略其它未談,這代表佛對所要滅度的對象無二分別,包括無量無邊的廣大眾生、不同的生命型態、不同的修行層次等。 阿春那天也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我說不清楚,還是請阿春本人說明比較適當。 3.為什麼佛要「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滅度是滅什麼度什麼?無餘涅盤和有餘涅盤有何不同? 無餘涅盤和有餘涅盤請自行看書,有詳細解釋。 滅指滅苦、滅煩惱、滅輪迴,度指度脫生死、度到彼岸,脫離輪迴。 當天我們針對此點還談到四聖諦(苦集滅道),為什麼佛在第一聖諦就說苦?苦的分類(苦苦、行苦、壞苦);苦如何滅掉?...太多了,沒時間詳寫,就此略過。 4.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後,為何又說「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這點前兩天談過了,就是阿春提出的解構及超越見解;還有我加上的補充說明:一切眾生,性本清淨,無生無滅(請參閱心經),故無眾生得滅度 5.「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四相的意思? 相可以解釋成現象、觀念、想等。其餘南老書上有詳細說明,請自行參閱。 我認為前三相是在空間上舖陳,最後一相是指時間上的續流。一切痛苦煩惱由此四相而生,總結來看,四相的根源在於我相,因為有了我相,相對才會去分別出你和他和眾生。想想一生中,我們說得最多次的就是這個「我」字,也就是因為每個人都把「我」看得過於重要,著相最嚴重、最不容易破除之處,也就是這個「我相」。 那天桹渠還提出一個很特別的看法,他說:通常亡者穿的衣服都說壽衣,那麼這裡的「壽者相」會不會就是指「死人相」的意思?意即從生到死都包括了。 看官,你們說呢? BB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