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入 12/11/01 (四) 12:34:25 From 211.74.* | --------------- 金剛經讀書小組心得2(弓長金剛經2品) 1. 須菩提,是佛的10大弟子之一,這位法師據傳出生時,寶物突然全空掉,故有稱為「空生」,其家人遂請人卜卦,結果良好,會帶來良善吉祥,過幾年寶物又出現,故又稱為「善現」(我覺得會不會是有人偷了挪用,後來又還回來),是佛陀學生中論述金剛經中對於「空」最專長的弟子。金剛經全書僅三次提及「空」,所謂的空,與「無」不同,無指的事完全沒有,空仍是「有」,只是被視為空。佛要講經論法,為了要讓聽述者了解,需要有已經有相當程度了解佛法的人來提問,須菩提即擔任此角色。 2. 偏袒右肩,有說右手是吉祥的手,袈裟右露手,紀念佛陀從右下脥出生(我覺得這說法太離譜了) 3. 合掌,此與「合十」不同,掌中空,我想起「峨眉一法」,也是這樣,要冥想掌中有光丹(如乒乓球的光體),稱光丹手,從掌中大放光明。佛教依修法的方法而分成顯宗及?宗,華嚴宗、淨土宗(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天台宗、禪宗(打坐)…,密宗則偏向自然力,運用神通力等方便法門,希望能迅速成佛,因此有較多人修習。藏傳佛教以顯宗為主,需要基礎修好才能進入上密院修行。佛教由印度北傳,進入漢地,受中華文化影響而發展成華嚴宗、天台宗、淨土宗、禪宗、唯識宗、律宗…等,各家修行重點不同,但殊途同歸,佛教傳入藏地,受到西藏原始宗教苯教影響,加入苯教自然神靈信仰的部份因素,所以有些修行儀軌比較不同於漢傳佛教。(但未強調神通力)藏傳佛教並非以顯宗為主,而是以顯宗為基礎,基礎修好才能進一步修持密宗。 密宗是有一些比較快速的方法可以修到即身成佛,但若基礎的顯部份都修不好,或根本不想按部就班依序修持(台灣信眾的毛病就是妄想一步登天),那是不可能直接修習密宗受益的。 4. 白佛:對佛說 5. 希有世尊,世尊能從日常生活觀照修行,這是世間所少有,包括時間、地、功德均少有。 6.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為什麼只護念、付囑菩薩?)菩薩在此是指眾生,今日到佛教道場,會聽到佛教徒互稱師兄師姐,對一般信眾則大都以「某某菩薩」尊稱 7. 善男子。善女人,指發善心的人,(奇怪其實只需要講善人就好了,為什麼需要有分別心) 8.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心於「上求佛道,下求渡眾生」,南懷謹解釋很好,請自行看書。 9. 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是金剛經最重要的核心,雲即云,如何之意,應住,keep forward持續向前,即「正心」,一心不亂,達到佛心能止、住、定的境界。降伏妄念、怠惰、退轉的新。住有四念住,身念住(修不淨之身,不執著於我)、受念住(受苦的心)、心念住(觀心無常,不斷變化)、法念住(萬事萬事無自己存在之條件-物物相關,環環相扣,少掉一還就不能存在,如若拆解開,就不是該物,無自性—無自己存在),問佛涅槃應依四面住。佛在即將涅槃時,告訴弟子:「我入滅後,汝等比丘應依四念處安住。」一般稱四念住或四念處都有,包括 (1) 身念住──觀身不淨,對治緣身執淨 (2) 受念處──觀受是苦,對治緣受執樂 (3) 心念處──觀心無常,對治緣心執常 (4) 法念處──觀法無我,對治緣我執我。 10. 善哉善哉,為什麼要重複?有謂第一個善哉,指的是「你觀察的很好」,你能觀察到佛從日常生活,行住坐臥當中修習佛法,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第二個指的是「你提問的很好」。 11. 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12. 汝今諦聽。當?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也就是說:你們現在好好聽,我就是要跟你們這些已經發心的善男善女說,如何住其心、如何降伏虛妄的心。 13. 第2品就像有人手剛剛舉起來指著月亮(接下來才開始說月亮是怎麼回事)。我覺得就像我們在做研究時的「定義問題」,要把問題找出來,才能夠解決問題,很多事情我們經常視而不見,連進入「見山是山」的程度都還沒進入,如何解決問題。剛進入佛法,需菩提幫大家像佛陀提問「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這也是金剛經的核心所要解決、講述的問題。總是要先了解什麼是「有」才能理解什麼是空。 14. BB: 第二品的重點在於須菩提向佛提出《金剛經》的關鍵問題:「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針對這點,沈家楨居士在其著作《金剛經的研究》一書中曾提出不同看法,耐人尋味,有興趣的人請看下文。 云何應住和應云何住〈沈家楨居士在其著作《金剛經的研究》〉 須菩提在讚嘆佛陀之後,提出了問題,依照金剛經的流通本,這個問題是「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如果您念過金剛經的,一定知道,在這部經大約一半的地方,須菩提又提出了同樣的問題:「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我要和各位研究的問題,是為什麼在佛講了很多道理之後,須菩提還會提出同樣的問題。經文經過了一千多年來的抄寫和印刷,在抄寫、印刷過程中,是不是有錯誤的可能?這是我多年來的疑問。有些註經大德,認為須菩提第二次重提這個問題,是他的慈悲,是要讓第一次問題還沒有聽懂的人,還有機會再聽到佛的開示,也有的大德認為這兩次的問題,文字雖然相同,但其意義有深淺的不同。這些解釋都不能消除我的疑問。 後來我讀玄奘大師譯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五百七十七卷「能斷金剛分」,佛說般若經的第九會,相當於鳩摩羅什大師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是我們現在讀的金剛經。玄奘大師對這一個問題的譯文是「世尊!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攝伏其心?」這裡他用了「應云何住?」,就比「云何應住?」容易解釋得多,涵義也比較豐富。可是「能斷金剛分」大約在一半的地方,也有同樣問題的記錄,而玄奘大師的譯文也同樣是「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攝伏其心?」因此,雖然我發現了新的譯文「應云何住」,可是還沒有完全解答我的疑問。一直到十幾年前,看到一本唐朝咸通年間,鳩摩羅什大師譯的手抄金剛經影印本,其中在經初的第一次問題時,用的是「應云何住」,而第二次問時用的是「云何應住」。換句話說,須菩提第一次的問題是「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第二次的問題則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可是那時,我還不敢確定那一種版本是對的。雖然覺得第一次發問時用「應云何住」,第二次發問時用「云何應住」,遠比兩次都用「云何應住」要合理且容易解釋得多。 去年,我細讀了江味農居士著的金剛經講義,發現他對這個問題曾做了深刻的研究。他不但考據了古代的大德註解金剛經時所引用的經文,且根據敦煌石室唐人寫經,譬如石室秘寶中柳公權所寫的金剛經等,提出他的結論。 他的結論是第一次問的時候是「應云何住」,第二次問的時候是「云何應住」;他並且說,不僅唐朝的抄本是這樣,明朝的刻本、宋初的金剛經版本也都是「應云何住」。一直到清朝初期的刻版(就是現在所謂的流通本),才改成「云何應住」。因此,他的結論是第一次問題中「云何應住」是錯誤的,應該是「應云何住」。我認為江居士的見解很正確,他這一番校訂工作很有價值。各位所讀的金剛經,大都是所謂的流通本。如果第一次的問題是「云何應住」的話,不妨在邊上加註「應云何住」,將來自己慢慢體會,再決定那一種譯文對你最能相契。講到這裡,好像我對流通本中是否有錯誤的問題,已經有了解答,可是須菩提這兩次的問題究竟應該怎麼解釋呢?前後又有什麼不同呢?我們要將這個搞清楚了,才明白這一個「應」字,若搬動了位置後,會使經文的意義有相當大的改變。 須菩提在第一次問的時候,尚未深解義趣,這裡所謂的尚未深解義趣,就是說對應無所住的道理,還沒有徹底的明白,心中還執著著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還執著有一個心可以發,這個心既然能夠發起,也會退失,因此他的問題是善男子善女人,既發了無上菩提心的,應云何住?就是應該如何保住這個已發起的無上菩提心,使之不退失。 也有的大德,認為須菩提那時的境界已經不僅如此,他對空性的體驗已相當深了,在聲聞弟子中,解空第一。而且在這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中,也有對空性已經有相當體驗的,並且為未來有深厚根基的眾生著想,所以須菩提的問題,可以說是為了兩種不同程度的人而發:第一種可以說是為了初發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即是剛剛發了無上菩提心的人而請示世尊,這已發起的無上菩提心,應云何住?就是應如何保持,使之不退。另一種是為程度比較高的人而請示的,對那些發了無上菩提心之後,那個人人本具的空性真心應云何住?就是應該如何安住,使之不動搖。這兩種解釋,各有見地,並不衝突。我建議有興趣研究的朋友,不妨將這兩種解釋都放在心上。 須菩提認為發了無上菩提心的,之所以會退失,真心之所以會動搖,都是妄想心活躍的關係,而妄想心控制了人的思想行動,所以他接下去問「云何降服其心」。這個「心」指的是妄心或妄想心。各位請注意,「應云何住,云何降服其心」的「應」是貫通上下兩句的,意思就是應云何住,應云何降伏其心。如果將「應」搬到云何之下,變成云何應住,就貫通不到下面的云何降伏其心了。所以須菩提第一次發問,是請佛陀對這批已發了無上菩提心的佛弟子們解釋,應該如何保持這個已發起的無上菩提心,使之不退失;應該如何使他們的真心安住而不動搖;及應該如何修行,使他們的妄想心能夠降服,使他們能夠了解並生起信心。 ------------------------------------------------------------------------- 馬學長傳來這個網站,簡體版的南懷瑾大師全部作品在線閱讀 [相關連結] http:\\www.shixiu.net ------------------------------------------------------------ 阿魯米:經驗者只不過是思想的產物,如果沒有思想,經驗者就根本不存在了。 Elain :是的,我也喜歡這樣的說“法”。這就是佛法?的“無我”,也是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 ------------------------------------------ 「我思故我在」我沒研究,但佛法?的「無我」不是這意思 一般日常生活中提到的「我」和佛法「無我」中的「我」是不同的 佛法的「我」指「獨立、永恆不變、能自主」 BB ----------------------------------------- 我有兩個問題想請問: 1,基礎修好才能進一步修持密宗,基礎需要到哪一個地步呢? 2,身念住──觀身不淨,對治緣身執淨。我以前聽聞的“不淨觀”,是對治色心。這是對的嗎? 緣身執淨有另外的意思嗎? Elain ---------------------------------------- 基礎需要到哪一個地步?依我瞭解,不同的上師給弟子的設限會不一樣,即使是同一個上師,也會依不同弟子的個人習氣、根器而作調整。 若以(寧瑪派)最一般性的標準來看,最基本要從轉心四思維開始,四思維包括暇滿難得、死亡無常、業力因果、輪迴痛苦(十二因緣),這主要在使本來還沒有整個趨向佛法的人,能夠轉心向法;其次是佛道入門──皈依;接著修四無量心,正式進入大乘,並發殊勝菩提心;然後是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的部份,都有各自應該修持的方式(六度波羅蜜屬之)……,以上這些包括見地的建立及實際修持都有明確方法可依循,必需修到上師認可的程度後,然後才能開始修密宗的部份。 不過台灣弟子因為大多不喜歡按照步驟慢慢修,來台弘法的藏傳佛教上師為了留住弟子(因流亡在外的現實問題,他們必需倚靠台灣弟子供養),不得不方便善巧變通,因此,弟子沒有顯教基礎就跳修密宗的情況也有不少。 不淨觀不只對治色心,因為色也是「貪」的一種。身分內外,內指自己本身,外指他人之身,平日我們對自己的身體都會執著於美不美,費盡心思打扮、化粧,有了白髮染髮,有了皺紋打針美容等;對他人的身體則是喜歡俊男美女等,這都是一種貪著的表現,因此觀身不淨(唾涕便溺,汗臭,死後屍體腐爛,遍體生蛆,白骨等),就是要去除對己身對他身的貪愛渴想、戀慕美麗色相等,因為人的許多煩惱都因這種貪愛渴想而來。 BB ----------------------------------- 關於這個"無所住", 下面是我和香港的師姐, 在臉書上的對話. 她抄了段: 克裡希那穆提:讓我們把「什麼是真相」的問題暫時放在一邊,先來考慮什麼是靜坐冥想。 對我來說,靜坐冥想和你所讀到的或上師教你的東西是完全不一樣的。冥想就是瞭解自己意念運作的過程,如果你不瞭解自己的思考過程,沒有自知之明,不論你有多少思想都毫無意義。缺少了基本的自知之明,思想就只會把人帶入災禍之中。人的每一個心念都有它的含義,你的心智要能夠覺察其中的含義,不只是一兩個念頭而已,而是每一個升起的意念。通常所說的冥想,只不過是專注在某一個特定的感覺、形象,或是一連串的咒語上面,其實這都是自我催眠。 因此,不論你是安靜地坐著、說話或遊戲,你是否都能察覺自己每個念頭的含義以及自己的每一個反應?你試試看就會發現要想察覺每一個意念的活動有多難了,因為念頭是一個接著一個地堆積起來的,速度實在太快了。你真的想檢查每一個念頭以及它的含義,它們就會逐漸緩慢下來讓你觀察了。 這種把思想減緩以及檢查每個念頭的過程,就叫作冥想。如果你深入其中,你就會發現,因為自己對每個念頭都覺察到了,因此,那個如同大倉庫一般充滿著相互交戰的念頭的心,就逐漸變得愈來愈安靜,直到完全寂靜為止,然後就不再有任何的衝動、壓迫和恐懼。在這份寂靜中,真相就展現了,但其中並沒有一個「你」的存在,因為經驗者只不過是思想的產物,如果沒有思想,經驗者就根本不存在了。 我這樣子回答: 我比較喜歡師父的教導: 坐中, 對於任何思緒, 辨認他們, 然後放下! 簡單多了, 也有效多了! Krishna 對於 Walking Meditation 說的很好: Meditation 不需要一定閉眼. 開始時閉眼, 進步上層以後, 行住坐臥, 隨時都享受 Meditation! 阿魯米 ---------------------------------------- 這樣說我倒有納悶 思維之緒如水流 不過是讓它來過流過 如來如來 不就是好像來了又好像去了 為何還要去瞭解意念運作的過程 這與空有所衝突吧 (空並不是空無一物) zasu ------------------------------------------ 克裡希那穆提是有名的苦修者 師姐看他把每個念頭拿起來端詳, 分析. 覺得這很有學問: 這是菩提樹, 那是明鏡臺, 那裡勤拂拭, 想要不"惹"塵埃! 所以, 阿魯米提醒師姐: 別看是名家, 就一窩蜂跟風. 師父要我們: 輕鬆放下! 需菩提, 問啥來著? Alumi -------------------------------------- 克里希那穆提有他的自我主張,把事情說得看起來複雜有邏輯,最能獲得「好」(四聲,動詞)學問者的青睞。 阿魯米師父說的「輕鬆放下!」是直指心要,我修學的寧瑪派也有類似的心要法門,但上師在傳授直指心要法門之外,會同時指出,若悟性不高,根器不足的弟子,一時無法意會領悟,那還是要從基礎開始。 所以,我認為去瞭解意念運作的過程,與空是不會有衝突的,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像六祖惠能一樣有頓悟的本領(那是累世修行累積來的),我們還是要時時勤拂拭,因為凡夫妄念心太強了,隨時隨處都在惹塵埃啊 金剛經2品 只要在瞭解了意念運作的過程之後,不再繼續耽著於意念運作中,也就是「風來疏竹,風過而不留聲;雁度寒潭,雁去而不留影」--應無所住,就行啦 BB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