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寫入 12/01/12 (四) 12:58:31 From 140.109.* |  最近有人要在雪季去中央尖山,  問起一些雪地狀況,  讓我想起以前去中央尖山的一些特別的畫面:  雪崩.裂隙.冰瀑,  這些在台灣都算是少見的,  下面貼出幾張照片讓伙伴分享.      | 中央尖劍溝雪崩, 標高3050m-3180m為雪崩區, 照片前面的雪塊大者有60公分大, 照片中間的紅點是一個人.  (166 KB) |     | 雪溝有裂隙, 其形成原因是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 下方厚重的雪移動速度比上方的雪快, 造成斷裂, 便形成裂隙, 與冰河裂隙有點像.(70 KB) |     | 冰瀑.(112 KB) |     | 1993年中央尖山的冰雪分布狀況與兩次(1993.1995)的攀登路線(198 KB) |  
  |  
  |  
  |  
    
  |  發表     mingyu(阿佑) |  | 寫入 12/02/15 (三) 23:38:26 From 140.109.* |  老嚮學長提到  "說雪崩常發生在豔陽天而非風雪天",  這是大家常有的觀念,  不過2006年我去爬卓奧友峰(標高8201m)的經驗,  與此觀念有差異.      那次我們在前進基地營(標高5700m)紮營,  位於冰河旁邊的石頭區.  9月24日傍晚左右開始下雪,  綿密的雪下了一整夜,  一直到9月25日早上8點左右才逐漸停止,  一夜大雪後,  積雪約有60-70公分深,  營地的小帳蓬幾乎快被掩埋,  而有一頂大帳蓬被壓垮.  雪停後,  霧氣籠罩.  約中午左右,  傳來第一陣隆隆雪崩聲,  因距離不遠,  有震撼感,  但雲霧環繞,  看不出哪裏發生雪崩.  然後,  雪崩接力出現,  平均約間隔半小時就聽到一陣雪崩聲,  可說是砲聲隆隆,  沒想到雪崩可以這麼頻繁!  接力似的雪崩一直到傍晚才逐漸減少,  此時雲霧也逐漸散去.  9月26日-30日是好天氣,  但難得聽到雪崩聲,  不過的確有看到兩處遠方的雪坡在好天氣下出現雪崩.          那次的經驗,  感覺是這樣:  較陡的地方(坡度約40-50度),  雪崩較早發生,  在雪停後(甚至下雪中)就可發生,  而其發生並不需要陽光的照射或氣溫變暖;  另一方面,  較緩的雪坡(30-45度),  雪崩較晚發生,  其發生易受外界環境的觸發(陽光.暖空氣.音爆.人走動),  因坡度較緩積雪較多,  雪崩的規模可能較大.        似乎是:  豔陽天可以看到雪崩,  但也有很多雪崩出現在風雪剛停或風雪中,  只是沒被人看到(壞天氣時,  人都躲在屋子裏).  
     |  |  ↑  |  
  |  
  |   |  發表     oldguy(老嚮) |  | 寫入 12/01/27 (五) 08:26:59 From 98.207.* |  阿佑和阿徽關於冰雪裂隙的討論很有厝味。自地球暖化現象發現以來,冰河與極地研究和排碳問題息息相關,很受到重視,有一些推論值得參考。      “下方厚重的雪(冰)移動速度比上方的雪(冰)快”?會的,在終年不化的冰河或冰原上,一層層的積雪冷凝、擠壓成冰,其橫剖面就像岩層的斷層一樣,條理分明。冰川和極地研究者鑽取“冰心”,就像一般地質人員鑽取“岩心”,但它們得保存在冷凍庫裏。每層冰的厚薄、密度、形狀、甚至顔色都稍有不同。跟降雪的密集程度、時間長短,當時的溫度、風向,以及後來上層冰雪的性質、擠壓程度,都有關係。當然多年被壓在最底下的“阿公媽冰”,應該是最堅實、最控古力。      格陵蘭冰原的衛星照片顯示,冰原上許多凹陷處會因融冰匯流成湖。但第二天的照片看到昨天的大湖一夜之間消失。研究人員到實地守候,才發現湖水把小縫融成深不見底的大裂隙,像尼亞加拉瀑布的流水幾小時内就流到冰層和岩層的交界處,形成“冰底湖”。整大塊冰層就浮在水上,如果靠近海岸,可能會有一大片冰原轟然滑入海中。      推論到規模小很多的高山冰雪:岩壁受太陽照射吸熱多,融冰沿裂隙或山坡流到冰川底部,最下層的冰攪和了水,加以上面層層積冰的重力,被壓成“冰漿”,很緩慢地向下流動。說雪崩常發生在豔陽天而非風雪天,這也是原因之一嗎?      總之,每層冰的物理性質不同,運動和其他行爲也會不同。而融冰水吃軟不吃硬,到處下竄,也會造成冰塔林、冰隧道等景觀。      美國公視有幾個節目值得觀賞:   •Extreme  Ice  [相關連結] http:\\video.pbs.org    •Secrets  Beneath  the  Ice  [相關連結] http:\\video.pbs.org    •Echoes  from  the  Ice  [相關連結] http:\\video.pbs.org     |  |  ↑  |  
  |  
  |   |  發表     mingyu(阿佑) |  | 寫入 12/01/21 (六) 23:01:25 From 140.109.* |  徽正學長:      我在台灣遇過的三次裂隙,  都是攀登雪溝途中碰到的,  沒有駐足仔細觀察,  所以裂隙是否一直裂至下方的岩石或只是表層冰雪斷裂?  裂隙下側的雪坡是否有對岩石坡面滑移?  裂隙下側雪坡的雪是否比上側雪坡的雪厚?  都不清楚,  沒有這些基本資料,  對其形成原因只能粗略猜測,  沒辦法較肯定說理.  下次有機會碰到時,  再仔細觀察研究一下.        補充一下,  我在台灣遇過的三次裂隙(中央尖劍溝.中央尖北壁溝.玉山北面6號溝),  都出現在積雪較厚(約1公尺)的雪溝,  而裂隙所在位置的坡度接近45度,  比雪溝中易發生雪崩的區域(坡度30-45度)的海拔高一點.坡度陡一點,  幾乎是雪崩區域的上緣左右.        下面貼兩張阿爾卑斯山馬特洪峰下方冰河的照片,  一張說明上方冰壁與下方冰河交界處的bergschrund  裂隙(基本上可說是流動冰河的起始處),  也是因看過這類裂隙,  使我有  “下方厚重冰雪(其底層的冰將受壓而變得較軟)易滑移的觀念”,  不過經過徽正學長的提醒,  目前不確定這想法是否適合於台灣1公尺厚的雪坡.  另一張是冰河的剖面照片,  可看出冰河中的裂隙結構頗複雜.      阿佑      | 馬特洪峰的冰壁與冰河交界處, 有bergschrund 裂隙.(123 KB) |     | 冰河剖面, 可看到複雜的裂隙結構.(183 KB) |  
  |  |  ↑  |  
  |  
  |   |  發表     changhuicheng(hui) |  | 寫入 12/01/17 (二) 15:16:15 From 112.104.* |  阿佑   即使是「標高(海拔)的上下」,通常也不會有「下方厚重的雪移動速度比上方的雪快」。   從物理上來看,任何斜坡上的物質是否移動,取決於二者間的摩擦力與重力的拔河。若摩擦力大於重力(在斜坡的分力),則不管多重,物質都不會往下移動,反之,不管多輕,物質都會往下移動。舉個簡單的例子:媽媽帶小朋友去玩溜滑梯,因大人善於控制摩擦力,當媽媽位在下小朋友在上時,二人是否往下滑,完全取決於媽媽。當位置互換時,小朋友一旦往下滑動就不易中途停止,媽媽則能隨意停於原處,或任何要停止的地方。   因此,我覺得照片的裂隙可能像能控制摩擦力的小朋友往下滑了一下又停止,而媽媽則留於原處。   徽正  
     |  |  ↑  |  
  |  
  |   |  發表     suza(阿霞) |  | 寫入 12/01/17 (二) 12:56:06 From 211.74.* |  ---         阿佑:      這和你們談的無關   你們談的我是聽沒有的   不過   看到中央尖總有一份濃厚的感情   能沾上邊的   就只是一張老相片而已   與你分享      1978接近中央尖頂   相片裡有四個人喔      阿霞  
       | 1978年接近中央尖山頂(409 KB) |  
  |  |  ↑  |  
  |  
  |   |  發表     mingyu(阿佑) |  | 寫入 12/01/14 (六) 23:06:40 From 140.109.* |  徽正學長:      我沒有寫清楚,  在說明中用的上部下部字眼,  是標高(海拔)的上下,  就如同上游下游,  而不是一個截面的上層下層.        就如你所說的,  一條典型的冰河,  最常見到裂隙的地方,  是流經落差的地方,  而最極端的例子是流經大落差處的冰瀑區,  到處可見到破碎的裂隙.        流經落差不是產生裂隙的唯一原因.  另一個常見裂隙的地方是冰壁與冰河的交界處,  英文稱為bergshrund,  這是冰壁的冰雪不流動,  但下方較緩的冰盆,  因堆積大量冰雪而流動,  這個運動的差異,  造成裂隙.      我貼的第二張照片,  裂隙(此照片或許不夠清楚表達裂隙,  但我經過時對裂隙的印象很深刻)剛好在一個較陡地形的下方,  那裏可能堆較厚的雪,  而造成往下滑移,  產生裂隙,  形成原因可能與bergshrund  有些相似.  當然這只是猜測,  沒有仔細觀察研究.        那一次中央尖的冰雪厚度約1公尺或多一點,  離要產生典型冰河的條件(冰雪厚度或許要接近20公尺)還差很遠,  所以其現象不算是典型的冰河現象,  不過仍然是一種冰雪現象.  (除了照片這處,  印象裏還有在台灣另外兩處雪溝見過裂隙)      阿佑    |  |  ↑  |  
  |  
  |   |  發表     changhuicheng(hui) |  | 寫入 12/01/14 (六) 09:37:16 From 112.104.* |  阿佑照片的說明文字說   雪溝有裂隙,  其形成原因是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  下方厚重的雪移動速度比上方的雪快,  造成斷裂,  便形成裂隙,  與冰河裂隙有點像   我覺得  比上方的雪快    有些問題   一般來說  冰河流動受底部及兩側岩層摩擦力影響  上部河心處流動最快   冰河裂隙發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冰河底部岩層突然的落差造成冰體的脆性破壞    就像瀑布一樣  水體分裂   因照片的局限    很難說是否像山崩時看到的裂隙      徽正    |  |  ↑  |  
  |  
  |   |  發表     mingyu(阿佑) |  | 寫入 12/01/12 (四) 12:58:31 From 140.109.* |  最近有人要在雪季去中央尖山,  問起一些雪地狀況,  讓我想起以前去中央尖山的一些特別的畫面:  雪崩.裂隙.冰瀑,  這些在台灣都算是少見的,  下面貼出幾張照片讓伙伴分享.      | 中央尖劍溝雪崩, 標高3050m-3180m為雪崩區, 照片前面的雪塊大者有60公分大, 照片中間的紅點是一個人.  (166 KB) |     | 雪溝有裂隙, 其形成原因是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 下方厚重的雪移動速度比上方的雪快, 造成斷裂, 便形成裂隙, 與冰河裂隙有點像.(70 KB) |     | 冰瀑.(112 KB) |     | 1993年中央尖山的冰雪分布狀況與兩次(1993.1995)的攀登路線(198 KB)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