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入 11/09/17 (六) 12:29:35 From 59.104.* | -- 中國時報 2011.08.30 如果賈伯斯向莊子 推銷ipad 王溢嘉 若能推倒時空藩籬,讓莊子遇到蘋果電腦的賈伯斯,你想他會買ipad嗎?首先要回答的是:如果莊子活在這個時代,他會使用電腦和手機嗎?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都是「不會」,這主要是受到〈天地〉篇裡灌園叟故事的影響:灌園叟不想讓功利機巧傷害 他心靈的淳樸,而拒絕使用省力又有效率的桔?。電腦和手機正是功利機巧的科技產品,所以莊子顯然會跟他筆下的灌園叟一樣,拒絕使用電腦和手機。 但除非你什麼工藝或科技產品都不用,否則只想用井與甕、汽車與電燈,卻一味排斥、拒絕使用桔?、電腦與手機,如此「喜怒為用」,不僅違背了莊子的齊物論,而且讓人懷疑是故步自封,無法接受新事物。要想了解莊子對電腦、手機、ipad的看法,也許我們要釐清一個更基本的問題──莊子對人與物 關係的看法: 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出入六合,遊乎九州,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在宥) 從這段話可知,莊子認為人與物的理想關係是:我們要會使用外物,但卻不能被外物所支配;雖然擁有眾多物品(大物),但卻又能超脫這些物品。任何人都無法擯棄科技產品,關鍵在於你的選擇和態度。對於電腦和手機,重點不在於你是否擁有或使用,而是不排斥擁有、不拒絕使用,能善加利用而又不受其支配,那才是真正的超越,真正的「物物而不物於物」。你不覺得前面所說能「出入六合,遊乎九州,獨來獨往,無拘無束」的理想人物,就是帶著一部筆電和一 支手機走天下的人嗎? 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莊子活在這個時代,那他應該會使用電腦和手機,甚至可能還會有一兩個i系列產品,但卻不會經常更新,因為他覺得電腦和手機夠用就好,而不會受到賈伯斯的蠱惑,每隔幾個月就去換具有新功能的i系列新產品,被蘋果電腦和賈伯思牽著鼻子走。他會同意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對他的解說:這個時代最大的危機並非科技或工藝本身,而是它們的飛速進展,快得使我們沒有時間去適應;真正讓人「純白不備,神生不定」不是科技,而是盲目追逐不斷推陳出新的科技產品。 [相關連結] http:\\news.chinatimes.com -------- 莊子買不買iPad,王溢嘉的看法,相當受「灌園叟」的影響。他認為「大家」會因 為灌園叟而認為莊子不買;他「自己」則肯定莊子會買。並搬出《齊物論》裡的「 喜怒為用」來批評「灌園叟」。另外也補上一句「故步自封」。 我同意莊子可能不會拒絕iPad,但理由不是那樣。 「喜怒為用」(來自朝三暮四寓言)與「感情用事」相類,讓他高興就接受, 生氣就不接受,而沒有更深刻的原則。不過「灌園叟」是相當有原則的,這批 評的成語用錯了。另外,對「守死善道」的人,也不能以「故步自封」批評, 這和選擇走路上班的人,你不能批評他不騎機車一樣。 以莊子的大開大闔,iPad只是小事一樁,談不上什麼嚴重的立場問題。賈伯斯 來推銷,那可看看老賈「喜怒為用」的本事,讓我高興就買,有錢才買,送我 也不一定要拒絕,擺著也不佔地方,有空才玩,沒什麼傷腦筋的吧? 真正傷腦筋的,是王兄對《在宥》篇裡『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 物。』這段的解釋。完全的胡說八道,還說是『莊子對人與物關係的看法』,其實 只是他自己很普通凡俗的看法而已。 《在宥》: 『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豈獨治 天下百姓而已哉!出入六合,遊乎九州,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 之謂至貴。』 王溢嘉: > 從這段話可知,莊子認為人與物的理想關係是:我們要會使用外物,但卻不能 > 被外物所支配;雖然擁有眾多物品(大物),但卻又能超脫這些物品。任何人 > 都無法擯棄科技產品,關鍵在於你的選擇和態度。對於電腦和手機,重點不在 > 於你是否擁有或使用,而是不排斥擁有、不拒絕使用,能善加利用而又不受其 > 支配,那才是真正的超越,真正的「物物而不物於物」。你不覺得前面所說能 > 「出入六合,遊乎九州,獨來獨往,無拘無束」的理想人物,就是帶著一部筆 > 電和一支手機走天下的人嗎? 這所謂的『理想關係』其實是王兄自己的想法,不是莊子的。而這想法,『要 會使用外物,但卻不能被外物所支配』,連我不愛讀書的老婆都懂:『手機? 那是讓她找你用的,而不是讓你找到她用的。因此,你不開手機,她會很生氣 。但她不開手機,別人永遠找不到她,那可是天經地義。』這並不是多高明的 道理,也不需要莊子來說。 這想法其實是《荀子修身篇》的:『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怎樣叫『役於 物』?就是買了百萬名車,結果變成了車奴。買了千萬豪宅(嗯,千萬連公寓 都買不起,應是億萬),結果成了清潔婦。 莊子的『物物』並不是『役物』的意思。雖然看來很像,古註也這麼解,google也 找不出什麼新意。我前前後後看了兩天,總算才有了一點頭緒: 這段文字不是為了討論「物我」關係,而是討論「治國的態度」。如果不參考 它承接的上文,就容易淪於字面解釋,或主觀的附會。 它的前面有這樣一段: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惡人之異於己也。同於己而欲之,異於己 而不欲者,以出乎眾為心也。夫以出乎眾為心者,曷常出乎眾哉!因眾以 寧,所聞不如眾技眾矣。而欲為人之國者,此攬乎三王之利而不見其患者 也。此以人之國僥倖也。幾何僥倖而不喪人之國乎!其存人之國也,無萬 分之一;而喪人之國也,一不成而萬有餘喪矣。 悲夫,有土者之不知也!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接上文)』 所以『大物』指的是有土者的那個東西,我姑且叫它「大政」,而不是『一大 堆物品』。這裡關切的,是「有土者」因為替他為政的人(宰相之類)搞不清 狀況,而導致亡國的可能之問題。不是個人迷失在物質之中的問題。 不太好譯,我勉強譯如下: 「有領土的人,有個很大的東西。這個大東西呢,不可以想當然爾地處置 它。面對這東西而不以常情處置它,所以這是有能力正確對待這東西。明 白真正對待這東西要用非常(非正規)的方法,這樣的人豈只有治天下百 姓的能耐而已?他能自由進出上下四方,周遊九州,自來自往,也就是完 全的自由自在,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珍貴。」 這核心幾句,是不是和《金剛經》:『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 是名具足色身。』、『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有些 相像? 『世俗之人』這段,可以幫忙了解什麼是不對(一般)的方法,或為什麼不對 ,以至於對人家的國家是危險的。只是這段前半很難解,有三小段很難打通: 『同於己而欲之,異於己而不欲者,以出乎眾為心也(A)。』 『夫以出乎眾為心者,曷常出乎眾哉(B)!』 『因眾以寧(C),所聞不如眾技眾矣(D)。』 而欲為人之國者(E),此攬乎三王之利而不見其患者也(F)。此以人之國僥 倖也(G)。 (A)(B)(C)我看到的都是表面解釋。各句要說的是什麼道理?不懂。串在 一起要解釋『為人之國』怎樣地不對,我也想不通。 先秦典籍,讀不通的,往往有錯字、借字、減字、加字的問題。還有 因錯簡各行對調、重排的問題。讀得通的,也有被後人主觀修改、注 文併入正文的問題。因此,實在讀不通的,不能勉強。腦細胞已鞠躬 盡瘁的,更不可不度德量力。就放了這小三吧。 我倒是覺得(D)後面的句點錯了,應是逗點,(D)與(E)應一起做為(F)的前 提,句法、語意、脈絡才順。也就是「所聞(知識)不如眾人豐富,卻要 治人家的國家,這是想取三王的利益卻不見其災難。」 此外,(G)的「以」意思同「為」,而『以人之國』後面應加一逗點,才 不會誤讀。也就是「如此治人之國,僥倖也。」(我這兒兩本:唐成玄英 疏,與大陸張耿光本都解錯了。與下句會連不起來。) 考證文字很辛苦,聽的人更痛苦。能走到這兒的,沒幾人吧?應趕緊收攤,做 個總結: 為了推敲『物而不物, 故能物物』的涵義,我們找了近鄰(前一段)幫忙 。其實遠親也同樣有所呼應。這篇的篇首『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 』開宗明義就是「治天下」這個議題。 而且也一開始就說明積極『治天下』是不對的,不論促進什麼,還是驅迫 什麼,都不好。而是要「在」「宥」天下。「在」是不要拉他們,揠苗助 長,放了他們。「宥」是不要壓他們,迫使改變,饒了他們。 換在今天,大致跟主張「自由放任」類似。政府愈小愈好,別做礙了老百 姓的事。 best regards, spring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