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系統 ]  . 山谷會員   . 山谷聊天室   . 山谷活動   . 台大登山社活動   . 紀錄區   . 搜尋  



山谷聊天室
索引頁
山谷留言版
交流討論區
健身養身版
讀書會
悠悠40年
南南山語
南湖手扎
總圖日記
普二故事
海外飛鴻

 海外飛鴻   海外山谷伙伴
      列出所有文章   僅列出主題   貼討論主題 

冒險不分長幼 陳維滄 林義傑與台大山友暢談極地
發表 hyperstring(天麟)作者編修:附檔 / 內文
寫入 11/01/26 (三) 21:35:29 From 114.34.*
分享去年山谷年會的兩場演講  (90電機  吳天麟)  
 
相距四十歲的兩位冒險家與橫跨四十年的登山客會激起什麼火花?今年山谷登山會邀請陳維滄與林義傑,為橫跨四十多年的台大登山社校友分享他們的經歷,不約而同地提及驚駭而美的風景,結識的患難夥伴、渺小自我的反思,繼而對自然的敬畏,後續皆成立基金會,為愛與環境的永續發展,走出川流不息的新思路。敢夢敢作的熱忱在山谷激盪了迴響與共鳴。冒險對人類而言似乎是殊途同歸。  
 
擁有鄉下小孩的單純,自認因身材受限而轉往超級馬拉松發展的林義傑,腳步踏遍撒哈拉沙漠、中國大戈壁、智利阿他加馬寒漠、亞馬遜叢林、南極冰原與磁北極,不論裝備要多輕巧卻總攜帶國旗的他,每一步都刻劃了個性上的執著。亞馬遜森林那回,出發後就見不著其他九十幾位選手,孤伶伶地跑不斷吃蜘蛛網、被蜜蜂追、被藤蔓割。最恐懼的夜渡亞馬遜河,卻在「游離狀態」中度過,以近乎荒謬的自編情節來抽離當下,像「遇到鱷魚要給他哪隻手?」、「纏上牠死亡的翻滾要轉另一邊」、「若不幸殘廢未來要賣彩券謀生」、「小孩可以跟同學炫耀父親的英勇事蹟」,往往能轉移痛苦、焦慮以及排遣寂寞。生動詼諧的口吻引來哄堂大笑。  
 
而在拍攝「征服北極」記錄片時,因與夥伴配速落差太大而吃盡苦頭,但也學會年輕人的潮思想,與企業家的邏輯管理,並在酷寒的極地中,體認「財富不是來自於口袋的深淺,而是能否分享牛肉乾、糖果與心裡的想法」。並為明年的「擁抱絲路」跑一萬公里的活動,宣揚水資源匱乏的理念,並開放最後一周兩百公里給志同道合的夥伴加入,山谷理事長一口答應明年相約西安城腳下見,踏出冒險最重要的第一步。  
 
而事業有成的陳維滄,五十歲從商界急流勇退,展開深度的攝影之旅。遍及南北極、印度、新疆、西藏、非洲沙漠、喜馬拉雅山,以及演化論源頭的加拉巴哥群島。其中為了捕捉沙漠的面紗,甚至四季都到訪過。  
 
自謙在台大山友與超馬英雄前不敢班門弄斧,列舉了古今中外的旅行名言,也談到自己一路從「觀光旅遊」、「登山健行」、「深度旅遊」、「公益旅行」進化到「壯遊」的歷程。行銷專長的寫書前不諱言苦思讀者在哪?同時也不想被定位為旅遊、文學、勵志作家,倒也貨真價實地實踐了「旅行  (Travel)」的拉丁原義,意指  (Hard  Work)  與  (Re-Birth):由事前下足功夫,了解當地的歷史及風俗外,進而感受當地生活態度與面對挑戰,並透過前所未有的體悟獲得啟發。  
 
陳董事長曾目睹痲瘋村裡的神父修女,無私無畏地包紮病患與陪伴其身心靈;也曾遠赴尼泊爾高山區近距離拍攝印度教火葬的過程,觸目驚心之餘也體認千年傳統的環保與對死亡的泰然。第一次常拍不下去,往往得靠多次心理重建才過得了自己那關。因此常遭朋友揶揄為何自討苦吃,退休不在家含飴弄孫,但他卻認為是化緣般的修行,並鼓勵學生暑假能到偏遠落後地方施行公益,例如他很推崇輔仁大學曾遠赴印度由泰瑞莎修女創設的垂死之家,體認截然不同的「施」與「受」。  
 
而遠赴聖母峰基地營前的天坡崎夜裡,因小酌獨守住頭痛欲裂、心狂跳不止、氣息雜促的高山症反應,腦海閃過從小到大的點滴,體驗了瀕死經驗,卻因轉念若葬身在喜馬拉雅山下也不錯的念頭,豁然開朗而平緩起來。甫安撫好自己,卻想起辦公室抽屜裡有兩張成人光碟,愛惜羽毛的他,家人看到不知作何感想,念頭方起,心又急促起來輾轉難眠。便又起身靜坐,領略「萬法唯心造、心能生萬法」的力量,在困阨中克服肉體上的苦難。  
 
另外攝影家夢想的三個極地:南極、北極與西藏,也是陳董事長非挑戰不可的聖地。西藏有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致、撼動靈魂深處的民情與宗教、以及遺世獨立的原始與純真。前後六趟記錄天葬:喇嘛為往生者誦經,上百禿鷹分食亡者。對藏族而言,生命由自然而來、隨自然消逝。有開始便有結束。它的可貴便來自短暫,用短暫的生命成就不朽的功德。    
 
而遠赴南極時的波濤洶湧,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克服暈船進食,早餐遇見彼此便舉起大拇指互讚英雄。在南極能被不怕生的企鵝擁簇,為了枯等跳上岸的瞬間受盡苦頭,成果豐碩卻也意滿心足。因拍照忘我而忽略了海豹的逼近,喚起拔腿就跑的求生本能,船友邊敲擊石塊邊吶喊威嚇轉移注目,原來死亡在即並非想像般豁達從容。七十歲那趟躍入零下五度的海洋,往前游了一段隨即被拉上船,被灌了一杯伏特加,僅管肉體痛苦與恐懼記憶很短暫,但扎實從冰火交融裡重生。  
 
搭核子動力破冰船直驅北冰洋上的正九十度,所有團員繞著地球之頂圍成一圈,見證了八旬美國老先生,由不良於行而能不需攙扶的奇蹟,聽探險隊長說「往左兩步是加拿大」、「再向右走是格陵蘭」、「接著是俄羅斯領地」、「我們來到了冰島」。百步之內能遍極整個北半球,這一個圓正是象徵世界大同的和平。也只有在北即能感到人類的渺小,也想起多年前到大峽谷,那時仍須配帶護膝與消炎止痛藥,因隊友有需求而全數奉獻給她,因助人而自己從此痊癒了,不能不說是種福報。  
 
因攝影與沙漠結緣,覺得它是塊讓風揮灑的畫布,能揮灑出巨浪也能精雕出漣漪。四季面貌皆令人動容,自豪能見證耶穌光灑在駱駝行走的沙丘上,也能夜裡長時間曝光捕捉了油田燃燒映照出的罕見紅光,也拍攝了融雪後黃白相接的純淨表面,也因小草被大雪覆蓋而直挺身子堅忍等待著雪融的那刻。他也讚賞攝影大師柯錫杰所說的:「懂得攝影技巧並不是攝影的第一步,什麼是你自己的眼光、自己的美感,那才是最重要的。」感嘆在新疆五彩灣因觀光而興建棧道,每個人都走一樣的路、拍類似的照片,短視近利往往才是對生態的破壞,要看美景理當付點代價。  
 
旅行能脫離社會常軌,而冒險更是種對生命的豪賭,藉由冒險家出生入死的種種分享,我們能見識到更開闊的視野,但大部分的人終其一生無法有這樣的體驗。旅行是私密的,無論聽了再多傳奇,都不如親身走一回。  
 
林義傑的地球保護探索協會  ([相關連結] http:\\www.thehomeexpedition.org )  
 
陳維滄的川流文化教育基金會([相關連結] http:\\www.lionvalley.org )  

 
 台灣山谷協會是台大登山社校友的聚會(56 KB)
 橫跨近五十年的夥伴對台上的口沫橫飛看得目不轉睛(74 KB)
 超馬英雄林義傑為大家分享他在極地的心路歷程(54 KB)
 山谷理事長一口答應明年的擁抱絲路之旅(45 KB)
 陳維滄董事長年過五十才開始他的冒險之旅(41 KB)
 七十歲在南極跳入零下五度的海水慶祝人生才開始(57 KB)
 被企鵝擁簇的際遇一生難忘(56 KB)
 見證了 "耶穌光" 降臨沙漠駱駝的美景(48 KB)
 演講後陳董事長幫筆者替新書簽名(63 KB)


以下列出完整討論串依 發表時間 排序
此討論串共 2 筆資料

討論串第 2 筆作者編修:附檔 / 內文
發表 James(鎮樟)
寫入 11/02/04 (五) 18:20:04 From 111.248.*
很感謝我們請來的貴賓跟我們分享如此動人的人生體驗,很值的我們學習。
 
 ↑ 
討論串第 1 筆作者編修:附檔 / 內文
發表 hyperstring(hyperstring)
寫入 11/01/26 (三) 21:35:29 From 114.34.*
分享去年山谷年會的兩場演講  (90電機  吳天麟)  
 
相距四十歲的兩位冒險家與橫跨四十年的登山客會激起什麼火花?今年山谷登山會邀請陳維滄與林義傑,為橫跨四十多年的台大登山社校友分享他們的經歷,不約而同地提及驚駭而美的風景,結識的患難夥伴、渺小自我的反思,繼而對自然的敬畏,後續皆成立基金會,為愛與環境的永續發展,走出川流不息的新思路。敢夢敢作的熱忱在山谷激盪了迴響與共鳴。冒險對人類而言似乎是殊途同歸。  
 
擁有鄉下小孩的單純,自認因身材受限而轉往超級馬拉松發展的林義傑,腳步踏遍撒哈拉沙漠、中國大戈壁、智利阿他加馬寒漠、亞馬遜叢林、南極冰原與磁北極,不論裝備要多輕巧卻總攜帶國旗的他,每一步都刻劃了個性上的執著。亞馬遜森林那回,出發後就見不著其他九十幾位選手,孤伶伶地跑不斷吃蜘蛛網、被蜜蜂追、被藤蔓割。最恐懼的夜渡亞馬遜河,卻在「游離狀態」中度過,以近乎荒謬的自編情節來抽離當下,像「遇到鱷魚要給他哪隻手?」、「纏上牠死亡的翻滾要轉另一邊」、「若不幸殘廢未來要賣彩券謀生」、「小孩可以跟同學炫耀父親的英勇事蹟」,往往能轉移痛苦、焦慮以及排遣寂寞。生動詼諧的口吻引來哄堂大笑。  
 
而在拍攝「征服北極」記錄片時,因與夥伴配速落差太大而吃盡苦頭,但也學會年輕人的潮思想,與企業家的邏輯管理,並在酷寒的極地中,體認「財富不是來自於口袋的深淺,而是能否分享牛肉乾、糖果與心裡的想法」。並為明年的「擁抱絲路」跑一萬公里的活動,宣揚水資源匱乏的理念,並開放最後一周兩百公里給志同道合的夥伴加入,山谷理事長一口答應明年相約西安城腳下見,踏出冒險最重要的第一步。  
 
而事業有成的陳維滄,五十歲從商界急流勇退,展開深度的攝影之旅。遍及南北極、印度、新疆、西藏、非洲沙漠、喜馬拉雅山,以及演化論源頭的加拉巴哥群島。其中為了捕捉沙漠的面紗,甚至四季都到訪過。  
 
自謙在台大山友與超馬英雄前不敢班門弄斧,列舉了古今中外的旅行名言,也談到自己一路從「觀光旅遊」、「登山健行」、「深度旅遊」、「公益旅行」進化到「壯遊」的歷程。行銷專長的寫書前不諱言苦思讀者在哪?同時也不想被定位為旅遊、文學、勵志作家,倒也貨真價實地實踐了「旅行  (Travel)」的拉丁原義,意指  (Hard  Work)  與  (Re-Birth):由事前下足功夫,了解當地的歷史及風俗外,進而感受當地生活態度與面對挑戰,並透過前所未有的體悟獲得啟發。  
 
陳董事長曾目睹痲瘋村裡的神父修女,無私無畏地包紮病患與陪伴其身心靈;也曾遠赴尼泊爾高山區近距離拍攝印度教火葬的過程,觸目驚心之餘也體認千年傳統的環保與對死亡的泰然。第一次常拍不下去,往往得靠多次心理重建才過得了自己那關。因此常遭朋友揶揄為何自討苦吃,退休不在家含飴弄孫,但他卻認為是化緣般的修行,並鼓勵學生暑假能到偏遠落後地方施行公益,例如他很推崇輔仁大學曾遠赴印度由泰瑞莎修女創設的垂死之家,體認截然不同的「施」與「受」。  
 
而遠赴聖母峰基地營前的天坡崎夜裡,因小酌獨守住頭痛欲裂、心狂跳不止、氣息雜促的高山症反應,腦海閃過從小到大的點滴,體驗了瀕死經驗,卻因轉念若葬身在喜馬拉雅山下也不錯的念頭,豁然開朗而平緩起來。甫安撫好自己,卻想起辦公室抽屜裡有兩張成人光碟,愛惜羽毛的他,家人看到不知作何感想,念頭方起,心又急促起來輾轉難眠。便又起身靜坐,領略「萬法唯心造、心能生萬法」的力量,在困阨中克服肉體上的苦難。  
 
另外攝影家夢想的三個極地:南極、北極與西藏,也是陳董事長非挑戰不可的聖地。西藏有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致、撼動靈魂深處的民情與宗教、以及遺世獨立的原始與純真。前後六趟記錄天葬:喇嘛為往生者誦經,上百禿鷹分食亡者。對藏族而言,生命由自然而來、隨自然消逝。有開始便有結束。它的可貴便來自短暫,用短暫的生命成就不朽的功德。    
 
而遠赴南極時的波濤洶湧,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克服暈船進食,早餐遇見彼此便舉起大拇指互讚英雄。在南極能被不怕生的企鵝擁簇,為了枯等跳上岸的瞬間受盡苦頭,成果豐碩卻也意滿心足。因拍照忘我而忽略了海豹的逼近,喚起拔腿就跑的求生本能,船友邊敲擊石塊邊吶喊威嚇轉移注目,原來死亡在即並非想像般豁達從容。七十歲那趟躍入零下五度的海洋,往前游了一段隨即被拉上船,被灌了一杯伏特加,僅管肉體痛苦與恐懼記憶很短暫,但扎實從冰火交融裡重生。  
 
搭核子動力破冰船直驅北冰洋上的正九十度,所有團員繞著地球之頂圍成一圈,見證了八旬美國老先生,由不良於行而能不需攙扶的奇蹟,聽探險隊長說「往左兩步是加拿大」、「再向右走是格陵蘭」、「接著是俄羅斯領地」、「我們來到了冰島」。百步之內能遍極整個北半球,這一個圓正是象徵世界大同的和平。也只有在北即能感到人類的渺小,也想起多年前到大峽谷,那時仍須配帶護膝與消炎止痛藥,因隊友有需求而全數奉獻給她,因助人而自己從此痊癒了,不能不說是種福報。  
 
因攝影與沙漠結緣,覺得它是塊讓風揮灑的畫布,能揮灑出巨浪也能精雕出漣漪。四季面貌皆令人動容,自豪能見證耶穌光灑在駱駝行走的沙丘上,也能夜裡長時間曝光捕捉了油田燃燒映照出的罕見紅光,也拍攝了融雪後黃白相接的純淨表面,也因小草被大雪覆蓋而直挺身子堅忍等待著雪融的那刻。他也讚賞攝影大師柯錫杰所說的:「懂得攝影技巧並不是攝影的第一步,什麼是你自己的眼光、自己的美感,那才是最重要的。」感嘆在新疆五彩灣因觀光而興建棧道,每個人都走一樣的路、拍類似的照片,短視近利往往才是對生態的破壞,要看美景理當付點代價。  
 
旅行能脫離社會常軌,而冒險更是種對生命的豪賭,藉由冒險家出生入死的種種分享,我們能見識到更開闊的視野,但大部分的人終其一生無法有這樣的體驗。旅行是私密的,無論聽了再多傳奇,都不如親身走一回。  
 
林義傑的地球保護探索協會  ([相關連結] http:\\www.thehomeexpedition.org )  
 
陳維滄的川流文化教育基金會([相關連結] http:\\www.lionvalley.org )  

 
 台灣山谷協會是台大登山社校友的聚會(56 KB)
 橫跨近五十年的夥伴對台上的口沫橫飛看得目不轉睛(74 KB)
 超馬英雄林義傑為大家分享他在極地的心路歷程(54 KB)
 山谷理事長一口答應明年的擁抱絲路之旅(45 KB)
 陳維滄董事長年過五十才開始他的冒險之旅(41 KB)
 七十歲在南極跳入零下五度的海水慶祝人生才開始(57 KB)
 被企鵝擁簇的際遇一生難忘(56 KB)
 見證了 "耶穌光" 降臨沙漠駱駝的美景(48 KB)
 演講後陳董事長幫筆者替新書簽名(63 KB)
 ↑ 

此討論串共 2 筆資料







 台大登山社 / 山谷登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