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入 10/06/06 (日) 14:00:14 From 96.251.* | p.s. 這是山社陳雅玲伙伴擔任商周資深主筆時 在2007年所撰述的白海豚報導 **************** 消失的海洋寶藏 商業周刊第1039期 / 封面故事 .2007.10.22 (文)陳雅玲 一隻白海豚之死,預告台灣 造就一個物種至少要200萬年,破壞一個物種也許只要幾10年、甚至幾年。長江的白鱀豚已被正式宣告「可能絕種」;下一個,可能是台灣的白海豚;那麼,再下一個呢?這不只是海洋的危機,也是你、我的生存危機! 海洋在屠殺人類。水母群漂向油輪,堵住海底門,冷卻系統缺水,機越轉越燙,一艘高科技油船爆炸了。 斑馬貽貝的足絲吸附著螺旋槳,開始擁有導航的本領,繁忙的航道發生連環船禍;紅潮毒藻的變種藏在龍蝦和螃蟹的軀殼裡,爆炸後進入下水道,癱瘓城市,殺人如麻……。 這是生態科幻小說《群》裡的駭人情節,這部厚達九百頁的鉅著,已在德國狂銷三百萬冊,蟬聯兩年排行榜冠軍。 書中「大海殺人」的情節未來可能不是幻想。如果,有一天大海有知,它將發現:核廢料不斷倒入、深海電纜干擾了鮭魚和鰻魚的方向感、油井鑽台附近沒有任何生物存在、海洋哺乳類動物再也找不到足夠的食物。 海豚,過去是人類在海中最友善的朋友,現在也慢慢改變了態度……。 海豚救人的故事,自古就有許多流傳,因此,福建人稱之為「媽祖魚」。四十年前,牠曾救起陳來斌。當時就讀於彰化中學的陳來斌,到通霄海水浴場游泳,那天豔陽高照,他游得渾然忘我。忽然,他身體被撞了一下,好幾隻白中透著粉紅色的海豚出現在身旁,牠們抬頭吱吱叫,不願離開,甚至用尖長的嘴頂他的屁股。他停下一看:天哪!海面浮出好幾隻三角形的深灰色背鰭,是鯊魚!他拚命的游回岸邊。一年多前看到相關報導,陳來斌才曉得當年救他的,正是白海豚。 對照海豚對人類的善意,如今人們回報牠們的,卻是「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強者心態。 絕種的中國白鱀豚!九成死因,直接指向人類活動 八月八日,英國皇家學會的科學期刊《BiologyLetters》在這一天,為一種只存活在中國長江裡的哺乳類動物,敲響了喪鐘。牠是白鱀豚,英國人曾在「地球日」為牠而泳。 去年底,一支由中、美、日、德等六國、三十多名科學家組成的「長江淡水豚考察隊」,乘兩艘船把長江中、下游徹底走了兩遍,然而歷時三十天、總行程三千四百公里的搜尋,以失望終結。《BiologyLetters》正式宣布白鱀豚「可能已經絕種」,「這是人為因素帶來的惡果。一整個族類的哺乳類生物在這麼短時間內完全滅絕,實屬罕見。我們來得太晚了!」 進入瑞士人弗魯格(August Pfluger)為白鱀豚成立的基金會網站,畫面是深夜黝黑的江水,一隻游動的白鱀豚身影。牠細微的叫聲,不斷從電腦中傳出。 研究顯示,至少有九○%以上的白鱀豚是因為人類活動直接致死的,有的被輪船的螺旋槳打死,有的遭受污染而病死……。白鱀豚最大的殺手,就是人。 中國的經濟發展,讓白鱀豚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被人類消滅的鯨目物種。同樣的,另一個鯨目物種──中華白海豚的殺手,也是人。 中華白海豚生活在河口附近的近海沿岸,包括香港、台灣,中國長江以南,都有牠們的蹤跡,牠們和人類的關係,遠比其他種類的海豚更親密。然而,近年來,牠們也飽受人類環境的威脅。 瀕死的香港白海豚!再多保育,都不敵高污染海域殺機 同樣是八月八日,不過地點換成了香港,時間是二○○三年,晚上十點半,一條白海豚被西貢三椏村居民發現擱淺在石灘上。接到電話,原本已經要上床就寢的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帶幾個助手,第一時間就趕到現場。 到了岸邊,他們以手電筒搜尋,發現這隻白海豚全身被鋒利碎石摩擦的傷痕,「這不是小三嗎?」小三,是洪家耀一九九八年在大嶼山附近拍攝辨識的白海豚,編號CH76。 因為胸鰭受了傷,小三的身體一直往右翻,無法正常浮上水面呼吸,還拚命掙扎。洪家耀和助手扶著牠,幫助牠平衡,不停安慰牠。在大家的懷裡,小三閉上眼睛,睡著了,洪家耀和助手們就這樣站在海水裡過了一夜。 隔天早上,洪家耀將小三送到海洋公園,由獸醫接手護理。四天後,卻傳來小三死亡的消息,牠是香港發現的第一隻活體擱淺白海豚,人們想盡辦法救牠,卻仍回天乏術。 儘管香港政府十年來採取了許多保護措施,希望讓白海豚與人共存,但由於人口稠密,且地理上與污染嚴重的中國珠江口相連,國際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研究發現,香港白海豚體內所累積的農藥DDT,較亞洲區內其他鯨豚類動物為高,PCB(多氯聯苯)累積量也僅次於日本,顯示香港海域污染的程度已接近危險水平。 場景轉回台灣,這一天,「福爾摩莎鯨保育研究小組」來到濁水溪口,研究員王愈超和楊世主再次發現編號三十九號的白海豚「大頭」。牠長長的吻(嘴部)已經變白,身上皮膚也由灰轉白,雖然還有許多灰色斑塊,但已開始「轉大人」。 會嚇人的台灣白海豚!大開發重傷棲地,背鰭餓到凹陷 一般白海豚看到漁船,都會停在遠處,或下潛游走。但大頭不同,牠每次看到研究小組的紅色小艇,都會游過來觀察,離去時甚至還會回過頭來再看一眼。 這一次,大頭在船邊吹泡泡,楊世主好奇的低下頭去看,不料牠竟從另一邊跳起來,氣孔噴出爆炸般的巨響!連海上觀豚資歷長達十年的楊世主,都被牠嚇得尖叫起來。 牠究竟想表達什麼?楊世主很困惑,他覺得,大頭的異常行為,似乎在表達對人類的憤怒。難道,牠在抗議人類摧毀牠的家園嗎? 從苗栗縣到雲林縣台西,這條離岸一至三公里的纖細帶狀海域,是台灣白海豚的棲息地,這裡海岸陸棚平坦,海底生物豐富,曾是沿海漁民最重要的漁場之一,白海豚也在這片健康的潮間帶優游覓食。老漁民說,以前濁水溪口也曾有一個「海豬仔(海豚)窟」,可以看到為數眾多的海豚。 但如今,填海造陸的工業區開發,讓台灣西部海棚從滄海變工廠。除了麥寮六輕廠區以外,最大型的開發案就是彰濱工業區。這裡,曾是台灣最大的泥質海灘,但為期三十年的工程,生物種類豐富的潮間帶被蓋上厚厚的沙,長長的海堤被築起,海水被抽乾,生命因此窒息,白海豚失去了家園。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代主任邵廣昭指出,過去二、三十年,這裡潮間帶消失的魚種超過兩百多種,多數為大型肉食性魚,包括海鰻、石斑等。白海豚失去了食物來源,人們也吃不到西岸新鮮美味的近海魚。 「我本以為香港的白海豚很可憐,來到台灣,才知道台灣的白海豚更慘。」洪家耀曾來台灣,與研究小組一起出海找尋白海豚。他說,「香港白海豚的背鰭,還沒有餓得凹陷下去。」 填海工業區的開發,不只造成潮間帶消失,更帶來大量污染,於是,人們在海水裡發現遠遠超過標準值的重金屬,如戴奧辛、鉻、鋅等。當這些毒物進入水域之後,先被浮游生物吸收,接著被小蝦、小魚吃進體內,小魚又被大魚吞入肚子裡,毒物繼續往食物鏈的上層——海豚的體內蓄積。 此外,填海造陸時打樁和爆破工程製造的水下噪音,也會使海豚聽覺器官重傷,失去認路和覓食能力,甚至擱淺。這些,都是台灣西岸的白海豚面對的生存威脅。 「福爾摩莎鯨保育研究小組」是台灣唯一長期觀察研究白海豚的學術小組,他們從二○○二年至今,為海豚拍照做「個體辨識」,已經編到五十四號,扣除後來發現重複的,還不到五十隻。「我們很擔心台灣所有的白海豚加起來,也不破百。」這代表,白海豚在台灣瀕臨絕種危機。 悲哀的新世界第一!五五%是人工海岸,東部也淪陷 為了經濟發展,我們填海造陸,持續破壞天然海岸,把白海豚的家園毀了,破壞程度甚至超過「大建設」的日本。 東京「三番瀨環境市民中心」理事長安達宏之就表示:「有生物多樣性寶庫之稱的潮間帶、淺灘,由於戰後建造工業區、住宅區等原因被填海造陸。東京灣一九○○年的潮間帶總面積有一百三十六平方公里,但一百年後的現在,只剩下十平方公里,九○%以上被填平了。…最近幾年連續發生青潮,大批死蛤蜊的貝殼漂浮在海灘上,蝦虎魚的屍體也翻出海面,海洋漸漸被惡臭籠罩。」 根據日本環境廳第五回自然環境保全基礎調查,四個大島、六千多個小島的日本,三萬二千八百公里的海岸線總長當中,高達三三%為人工海岸。而根據二○○六年「台灣永續發展指標」,包括台、澎、金、馬,台灣海岸總長中,人工海岸占比為四四%。若以台灣本島來看,人工海岸更超過五五%。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它代表著:「全台海岸已大部分水泥化。」 甫獲亞洲生態學界最高榮譽「生態學琵琶湖獎」的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鄭明修指出:台灣人工海岸的比率,應該已經超過日本,成為「新世界第一」! 「台灣有二百三十九個漁港,平均不到六公里,就有一個,密度世界最高。台灣海岸消波塊使用密度應該可以列入金氏世界紀錄,尤其每年每人水泥消耗量更是世界上數一數二。」台灣不斷往海裡投下消波塊、進行漁港等人為開發,鄭明修對這些消滅天然海岸的行為,如數「家珍」。 成大水利暨海洋工程系名譽教授郭金棟進一步形容分析,除部分東北角海岸、東部斷層海岸及南部珊瑚礁海岸外,全台灣的海岸幾已為混凝土包圍。「此一比例之高,已超過素稱『世界之最』的日本。」 官方數字之後,學者研究的真相更為驚人。儘管花東地區一直被視為台灣最後的淨土,但靜宜大學生態系教授陳玉峰經過三年的研究指出,如果從南迴公路安朔橋後(台九線四百四十三‧五公里)算起至花蓮市為止,這段長約二百二十公里的海岸線中,原始自然海岸僅剩約七公里長,即大約九七%的海岸已變成人工海岸,海岸生態系全遭滅絕! 號稱以海立國的台灣,為什麼大量破壞海岸生態? 鄭明修認為,問題出在「台灣沒有海洋文化,只有海鮮文化。」他說,每個小學生都讀過「天這麼黑,風這麼大,爸爸捕魚去,為什麼還沒有回家,聽狂風怒號,真叫我心裡害怕……。」我們從幼小就開始懼海、怕海,因此需要救苦救難的媽祖,因此不願意親近海,也不珍惜它,反而用暴力的手段對付它,填海、把垃圾丟進大海,失去美麗而生意盎然的海岸也無所謂。 懼海的海島子民!沒有海洋文化,只有海鮮文化 戒嚴時代,台灣海岸尚保留原始面貌;一九八七年解嚴後,因應工業發展的需要,官商大肆開發海岸線,「因為這裡沒有人抗爭,潮間帶生物沒有選票。」鄭明修說,海岸線失守太快,又跟政府官員裡沒有海洋專家有關。「台灣五十年來,高普考從沒有招考過海洋專業,只有水產養殖。號稱海洋立國,卻沒有相應的政府機構、法律、人才。」 建造人工海岸,必須用消波塊、水泥牆保護從大海奪來的土地,但結果還是敵不過大自然的力量,只好每年繼續把四、五億元的「海岸維護與改善工程費」丟進大海,進行這場拔河賽。這筆錢,幾乎可以讓全台灣國中小和高中職七萬多名無力支付午餐費的學生,免費吃一年營養午餐。 無力的永續政策!全球排名只贏北韓,自評每下愈況 失去寶貴的漁場和海灘遊憩地,或許還可以將需求轉移國際;海岸失去天然緩衝,海嘯時造成恐怖災難,則是大危機。 鄭明修表示,從南亞大海嘯的世紀大災難中發現,印度洋中的小國馬爾地夫就靠著良好的珊瑚礁屏障,減輕了海嘯大浪的侵襲。珊瑚礁、紅樹林等自然海岸,才是人類對抗天災的最佳保障。美國環保專家也指稱,卡崔娜颶風重創的美國墨西哥灣沿岸,也是因為過度開發,讓海灘和沿海溼地逐漸失去天然屏障作用。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最新的二○○五年「環境永續指標」(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dex)全球排行,台灣名列第一百四十五,只領先北韓!再從台灣行政院發布的二○○六年台灣永續發展指標來看,其中的生態與環境綜合指數(包括天然海岸比例、單位努力漁獲量、有效水資源等指標)也創歷史新低!這代表,我們的生態環境發展方向,已經背離永續發展的原則。 「海中倒影」的省思……海豚滅絕,人類又有多少好日子? 中華白海豚的生存狀況,被國際保育界高度重視,牠已被列為華盛頓公約一級保育類動物,也是聯合國全球環境保護基金會的重點保護對象。被稱為「長江女神」的白鱀豚,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裡,就從「數據缺乏」,到整個族群隕亡。處境更為惡劣的中華白海豚,極可能走上相同的命運。 白海豚與人類,分別屬於近海與陸地食物鏈的最上層,喝相同的水、呼吸相同的空氣、吃進同樣受污染的水產。「白海豚消失,代表物種的滅絕,代表環境不斷惡化,保護白海豚,其實是保護人類生活品質。」一直關心台灣生態的雲林縣副縣長林源泉表示。「若食物鏈已受污染,最終將禍及人類。」 歷時四年完成,總篇幅長達二千五百頁的聯合國「千年生態環境評估報告」指出,過去,地球自然資源每年提供價值十五兆英鎊的物產,如新鮮的水、清潔的空氣和魚等。但是人類活動卻破壞了大約三分之二的生態環境,由於人類的過度消費,沼澤、森林、沿海漁場的生態環境已遭到無可挽救的破壞。「現在,人類一個物種正在威脅著地球一千萬其他物種的生存。」 被譽為環保經典《寂靜的春天》當代版的《海洋之歌——全球海洋生態發現之旅》作者、耶魯大學副教授卡爾‧沙芬納(Carl Safina)在書中語重心長寫到:「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只是海水的軟容器。我們體內七○%是水分,和海洋占地表面積相同。你我體內含藏的海水,在漫長的演化史中,儼然已成為我們的出生證明。……今天,很多人都已體會到,海洋需要同情,依海為生的人需要行動。我倒要提醒一句:是我們需要海洋,不是海洋需要我們。」 中國古代的《呂氏春秋》也有句名言,值得我們重新溫習:「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 台灣海岸的「新世界第一」紀錄,可能造成白海豚之死。然而,當沒有了「海中的倒影」白海豚,人類在陸上消失的日子,還會遠嗎? [相關連結]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 |
|
|
| 發表 geoimage(心雅) | 寫入 10/06/06 (日) 14:21:55 From 96.251.* | [以下幫班長阿霞代貼] 對這一則購地環保行動,我其實不確定是否是最佳方案,或走投無路的最後方案。 1. 如果地主本來就是政府,則跟政府買地做環保常情上顯得有些無謂。 2. 而且土地都有使用規劃的,買工業用地別做用途,還要得到中央認可交易 ,這裡有好幾重「不符法令」的地方,不知能否走到底。 3. 正規的做法,我認為應該是以遊說政府、變更地目用途、更新土地使用計 畫的方式進行。 4. 以今天環保意識高漲的條件,我認為成功的機會、達成的時間會比過去好 很多。 我很欣慰現在有許多環保團體,持續在關切、發掘生態環境上的問題。而衡諸人力、財力資源的有限,我以為重點比較應擺在: 1. 監視 - 成立各地大小,以至於全國的監視系統。獨立於官方的監視體系。 2. 警示 - 對於瀕臨危險的物種、生態,以公信力(類似消基會角色、地位)發布警訊,告知政府、社會,以採取必要行動。 3. 遊說 - 對於行政、立法部門,及地方政府,能持續其遊說的力量。尤其選舉、災難期間,能相機做關鍵的臨門一腳推動法案、政策(如最近的地質法,會有15年來難得的通關機會)。會有極大貢獻。 . 一般重大開發案都要做「環境影響評估」,這些是委由專家做。我猜測這可能也是可以遊說施力的點。但是否有充份利用我不清楚。 . 像施工工法影響海洋生物聽覺等,可能都是這些評估報告未來都要補強的地方。專家的眼睛不見得面面俱到。 4. 規劃 - 政府的規劃,總是重經濟而輕生態環保,這是不爭的事實。(如最初劃定的幾個國家公園,其實日治時期早就規劃了,但後來的政府卻予停擺、荒廢半個世紀。)政府總是落後民間甚遠。因此民間的先知、先進,是可能凝聚其見識、知識,形成一些規劃,逐步成形、成熟後,就較容易影響政府的政策。 cheers, spring **************** 阿,阿春真的好聰明喔~~ 一下就猜到這可能是走投無路的最後方案 ^^ 1. 即使土地是政府的,我不認為政府有這麼大的權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論是否無謂,購地是讓政府聽到人民聲音的一種具體方式,如果我們能匯聚足夠強大的草根力量,政府便不能漠視更不能為所欲為。十幾年前七股若非地方有心人士誓死護守,早就被開發掉了,哪來今日的黑面琵鷺保育區? 2. 「理論上」,劃為工業用地如果不符環評──譬如會破壞重要棲地並對白海豚生存造成嚴重威脅,按理當然需要酌情變更規劃做更合理的土地利用,阿不然環評是要做什麼? 3. 文中提到「遊說政府、變更地目用途、更新土地使用計畫的方式進行」我完全贊同,環保團體也一直朝這方面努力。但如果大多數人都抱持事不關己的態度,光靠環團力量是非常有限的。阿不然為什麼最近在台灣風行「連署」咧?就是要讓政府聽到人民的聲音阿~~~ 其實關鍵並非符不符法令,而是台灣的環評制度很有問題。近年環保署愈來愈像經濟部代言人(講白一點,就是要聽上面的意思),環評委員會也差不多(或說已經)淪為政府的橡皮圖章了。山社徐光蓉學姊(綽號鐵筆)2007年身為環評委員時,居然還要頭綁白布條在環保署前靜坐抗議哩!!(我手頭上有幾篇報導,會再找出來傳給大家參考) 此外阿春提到的「監視」、「警示」、「遊說」、「規劃」這些想法都很中肯,但這些都需要相當的財力和人力。而台灣環團在這方面資源是相當有限的,這就是為什麼環團須靠大量志工長期投入、義務幫忙(譬如雅真)。對於「極度瀕危物種」如白海豚,其實環團也已盡力做到了監視、警示、遊說、並主動幫忙研究規劃,但政府若認為剩存不到百隻的白海豚遠不及經濟發展重要而罔顧一切執意開發,在「情況危急」走投無路之下,也只好自力救濟發起認股購地方式以期能力挽狂瀾,不是麼? 有趣的是,連馬總統都贊成這樣的自力救濟方式,支持全民認股搶救白海豚(請參見附檔「總統:願召開氣候變遷國是會議支持全民認股搶救白海豚」第三頁)。依此看來,只能繼續用力散發消息,請大家幫忙認股購地啦!! 寫到這裡,忍不住想到作家張曉風女士近日為202濕地下跪請命一事,也想到羅大佑的歌【未來的主人翁】: 每一個今天來到世界的嬰孩 張大了眼睛摸索著一個真心的關懷 每一個來到世界的生命在期待 因為我們改變的世界將是他們的未來 別以為我們的孩子們太小他們什麼都不懂 我聽到無言的抗議在他們悄悄的睡夢中 我們不要一個被科學遊戲污染的天空 我們不要被你們發明變成電腦兒童...... Anyway,謝謝阿春這麼關心此議題 接下來還有續集,請大家繼續撥冗收看 ^^ - 正在翻箱倒櫃找資料的心雅 **************** Dear All: 山社的朋友果然不一樣。謝謝之關心。過去10年之環保議題,一直受到污名化。希望這次白海豚可以有更多中道的力量產生,不要再受到這污名了。 秉潔 **************** 報告各位同學: 我們才要感謝秉潔長期以來對台灣環境的關心哩 秉潔也是台大山社伙伴,目前任職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 (ㄜ,應該沒介紹錯吧 ^^) 隨函附上一篇報導,若沒時間詳讀請直接翻到第5頁 有提到秉潔對台灣環境公害所做的研究 文中提到「自中部各工業區開發後, 沿海鄉鎮居民肺及肝相關的癌症死亡率比開發前明顯增加...」 而且「空污不會停留在一個定點,會隨風向影響」 所以,開發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工業 不但直接衝擊白海豚的生存 更影響台灣環境、我們自身、和後代子孫的健康 請大家一起來關心!! ─ 會繼續努力貼文的心雅 **************** Dear All: 謝謝心雅之介紹,附上一powerpoint,內有較多之說明, 目前中部之空氣像漿糊一樣,很少有機會可以看到一朶朶的雲,而這幾年死於肺癌、肝癌、心血管疾病的人已比 30年前多了2-3倍。戴奧辛之濃度很高,種出來之作物,許多地區皆已超過WHO之標準, 牛已不吃當地之牧草。 但還有許多開發案要來中部。 秉潔 **************** 完全同意心雅。政府的施政,雖然要有理想性,但仍避免不了各種利益的權衡。 現實是:經濟壓力一向大於生態環保。就業率一降,民意支持度和選票就給你好看。但是環境被傷害,卻少有選民如此教訓政府,除非發生大災難,像八八水災、國道三號走山。 因此,連馬英九都支持購地這種自力救濟的方式,絕對可以理解。不知多少法案,就因為沒有足夠的民意壓力,而被立法委員三番兩次硬擋下來。地質法就是一例。 什麼時候台灣的生態才有希望?我想,當大家對公共財(環境生態、健保)的關注,與私有財等量齊觀之時,環保運動就不會被「污名化」了,甚至於環境政策不再需要「運動」而能正常運作。在此之前,還是要靠學者專家出奇謀,帶領大家走上街頭。 雅玲 **************** 阿,果然是資深主筆,字字珠璣,雅玲說的真好!! 對啦,就是要「大家對公共財(環境生態、健保)的關注 與私有財等量齊觀」,每個人都能一起來關心、共同參與 台灣的生態保育才能有希望 ^^ 為了讓大家對台灣現今的環境議題能有更多了解 隨函附上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李根政先生兩篇文章: 一為「環評委員的畢業感言」 (醬子大家更能了解徐光蓉學姊為何要靜坐抗議) 一為「毒物島十年省思─在死了一萬隻鴨後」 (其實台灣過去十幾年被毒得很厲害 =_=") 關於環保相關議題的文章有很多很多 如果大家不嫌煩,我每天都能宅急便服務到家 :P - 心雅 p.s.山社學姊徐光蓉在2007任職環評委員時曾在環保署前靜坐抗議 還有其他很多環保議題的相關報導,請參見以下附件
DOC 檔案 | 環評已死 環評委員靜坐抗議(徐光蓉)(45 KB) | DOC 檔案 | 環境破產了 誰還能救援(徐光蓉)(73 KB) | DOC 檔案 | 只剩一張嘴(徐光蓉)(31 KB) | DOC 檔案 | 環評委員的畢業感言(李根政)(32 KB) | DOC 檔案 | 毒物島十年省思 ─ 在死了一萬隻鴨後(李根政)(273 KB) | DOC 檔案 | 國光石化 ─ 發誓讓別人去死(胡慕情)(154 KB) |
| ↑ |
|
| | 發表 geoimage(心雅) | 寫入 10/06/06 (日) 14:00:14 From 96.251.* | p.s. 這是山社陳雅玲伙伴擔任商周資深主筆時 在2007年所撰述的白海豚報導 **************** 消失的海洋寶藏 商業周刊第1039期 / 封面故事 .2007.10.22 (文)陳雅玲 一隻白海豚之死,預告台灣 造就一個物種至少要200萬年,破壞一個物種也許只要幾10年、甚至幾年。長江的白鱀豚已被正式宣告「可能絕種」;下一個,可能是台灣的白海豚;那麼,再下一個呢?這不只是海洋的危機,也是你、我的生存危機! 海洋在屠殺人類。水母群漂向油輪,堵住海底門,冷卻系統缺水,機越轉越燙,一艘高科技油船爆炸了。 斑馬貽貝的足絲吸附著螺旋槳,開始擁有導航的本領,繁忙的航道發生連環船禍;紅潮毒藻的變種藏在龍蝦和螃蟹的軀殼裡,爆炸後進入下水道,癱瘓城市,殺人如麻……。 這是生態科幻小說《群》裡的駭人情節,這部厚達九百頁的鉅著,已在德國狂銷三百萬冊,蟬聯兩年排行榜冠軍。 書中「大海殺人」的情節未來可能不是幻想。如果,有一天大海有知,它將發現:核廢料不斷倒入、深海電纜干擾了鮭魚和鰻魚的方向感、油井鑽台附近沒有任何生物存在、海洋哺乳類動物再也找不到足夠的食物。 海豚,過去是人類在海中最友善的朋友,現在也慢慢改變了態度……。 海豚救人的故事,自古就有許多流傳,因此,福建人稱之為「媽祖魚」。四十年前,牠曾救起陳來斌。當時就讀於彰化中學的陳來斌,到通霄海水浴場游泳,那天豔陽高照,他游得渾然忘我。忽然,他身體被撞了一下,好幾隻白中透著粉紅色的海豚出現在身旁,牠們抬頭吱吱叫,不願離開,甚至用尖長的嘴頂他的屁股。他停下一看:天哪!海面浮出好幾隻三角形的深灰色背鰭,是鯊魚!他拚命的游回岸邊。一年多前看到相關報導,陳來斌才曉得當年救他的,正是白海豚。 對照海豚對人類的善意,如今人們回報牠們的,卻是「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強者心態。 絕種的中國白鱀豚!九成死因,直接指向人類活動 八月八日,英國皇家學會的科學期刊《BiologyLetters》在這一天,為一種只存活在中國長江裡的哺乳類動物,敲響了喪鐘。牠是白鱀豚,英國人曾在「地球日」為牠而泳。 去年底,一支由中、美、日、德等六國、三十多名科學家組成的「長江淡水豚考察隊」,乘兩艘船把長江中、下游徹底走了兩遍,然而歷時三十天、總行程三千四百公里的搜尋,以失望終結。《BiologyLetters》正式宣布白鱀豚「可能已經絕種」,「這是人為因素帶來的惡果。一整個族類的哺乳類生物在這麼短時間內完全滅絕,實屬罕見。我們來得太晚了!」 進入瑞士人弗魯格(August Pfluger)為白鱀豚成立的基金會網站,畫面是深夜黝黑的江水,一隻游動的白鱀豚身影。牠細微的叫聲,不斷從電腦中傳出。 研究顯示,至少有九○%以上的白鱀豚是因為人類活動直接致死的,有的被輪船的螺旋槳打死,有的遭受污染而病死……。白鱀豚最大的殺手,就是人。 中國的經濟發展,讓白鱀豚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被人類消滅的鯨目物種。同樣的,另一個鯨目物種──中華白海豚的殺手,也是人。 中華白海豚生活在河口附近的近海沿岸,包括香港、台灣,中國長江以南,都有牠們的蹤跡,牠們和人類的關係,遠比其他種類的海豚更親密。然而,近年來,牠們也飽受人類環境的威脅。 瀕死的香港白海豚!再多保育,都不敵高污染海域殺機 同樣是八月八日,不過地點換成了香港,時間是二○○三年,晚上十點半,一條白海豚被西貢三椏村居民發現擱淺在石灘上。接到電話,原本已經要上床就寢的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帶幾個助手,第一時間就趕到現場。 到了岸邊,他們以手電筒搜尋,發現這隻白海豚全身被鋒利碎石摩擦的傷痕,「這不是小三嗎?」小三,是洪家耀一九九八年在大嶼山附近拍攝辨識的白海豚,編號CH76。 因為胸鰭受了傷,小三的身體一直往右翻,無法正常浮上水面呼吸,還拚命掙扎。洪家耀和助手扶著牠,幫助牠平衡,不停安慰牠。在大家的懷裡,小三閉上眼睛,睡著了,洪家耀和助手們就這樣站在海水裡過了一夜。 隔天早上,洪家耀將小三送到海洋公園,由獸醫接手護理。四天後,卻傳來小三死亡的消息,牠是香港發現的第一隻活體擱淺白海豚,人們想盡辦法救牠,卻仍回天乏術。 儘管香港政府十年來採取了許多保護措施,希望讓白海豚與人共存,但由於人口稠密,且地理上與污染嚴重的中國珠江口相連,國際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研究發現,香港白海豚體內所累積的農藥DDT,較亞洲區內其他鯨豚類動物為高,PCB(多氯聯苯)累積量也僅次於日本,顯示香港海域污染的程度已接近危險水平。 場景轉回台灣,這一天,「福爾摩莎鯨保育研究小組」來到濁水溪口,研究員王愈超和楊世主再次發現編號三十九號的白海豚「大頭」。牠長長的吻(嘴部)已經變白,身上皮膚也由灰轉白,雖然還有許多灰色斑塊,但已開始「轉大人」。 會嚇人的台灣白海豚!大開發重傷棲地,背鰭餓到凹陷 一般白海豚看到漁船,都會停在遠處,或下潛游走。但大頭不同,牠每次看到研究小組的紅色小艇,都會游過來觀察,離去時甚至還會回過頭來再看一眼。 這一次,大頭在船邊吹泡泡,楊世主好奇的低下頭去看,不料牠竟從另一邊跳起來,氣孔噴出爆炸般的巨響!連海上觀豚資歷長達十年的楊世主,都被牠嚇得尖叫起來。 牠究竟想表達什麼?楊世主很困惑,他覺得,大頭的異常行為,似乎在表達對人類的憤怒。難道,牠在抗議人類摧毀牠的家園嗎? 從苗栗縣到雲林縣台西,這條離岸一至三公里的纖細帶狀海域,是台灣白海豚的棲息地,這裡海岸陸棚平坦,海底生物豐富,曾是沿海漁民最重要的漁場之一,白海豚也在這片健康的潮間帶優游覓食。老漁民說,以前濁水溪口也曾有一個「海豬仔(海豚)窟」,可以看到為數眾多的海豚。 但如今,填海造陸的工業區開發,讓台灣西部海棚從滄海變工廠。除了麥寮六輕廠區以外,最大型的開發案就是彰濱工業區。這裡,曾是台灣最大的泥質海灘,但為期三十年的工程,生物種類豐富的潮間帶被蓋上厚厚的沙,長長的海堤被築起,海水被抽乾,生命因此窒息,白海豚失去了家園。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代主任邵廣昭指出,過去二、三十年,這裡潮間帶消失的魚種超過兩百多種,多數為大型肉食性魚,包括海鰻、石斑等。白海豚失去了食物來源,人們也吃不到西岸新鮮美味的近海魚。 「我本以為香港的白海豚很可憐,來到台灣,才知道台灣的白海豚更慘。」洪家耀曾來台灣,與研究小組一起出海找尋白海豚。他說,「香港白海豚的背鰭,還沒有餓得凹陷下去。」 填海工業區的開發,不只造成潮間帶消失,更帶來大量污染,於是,人們在海水裡發現遠遠超過標準值的重金屬,如戴奧辛、鉻、鋅等。當這些毒物進入水域之後,先被浮游生物吸收,接著被小蝦、小魚吃進體內,小魚又被大魚吞入肚子裡,毒物繼續往食物鏈的上層——海豚的體內蓄積。 此外,填海造陸時打樁和爆破工程製造的水下噪音,也會使海豚聽覺器官重傷,失去認路和覓食能力,甚至擱淺。這些,都是台灣西岸的白海豚面對的生存威脅。 「福爾摩莎鯨保育研究小組」是台灣唯一長期觀察研究白海豚的學術小組,他們從二○○二年至今,為海豚拍照做「個體辨識」,已經編到五十四號,扣除後來發現重複的,還不到五十隻。「我們很擔心台灣所有的白海豚加起來,也不破百。」這代表,白海豚在台灣瀕臨絕種危機。 悲哀的新世界第一!五五%是人工海岸,東部也淪陷 為了經濟發展,我們填海造陸,持續破壞天然海岸,把白海豚的家園毀了,破壞程度甚至超過「大建設」的日本。 東京「三番瀨環境市民中心」理事長安達宏之就表示:「有生物多樣性寶庫之稱的潮間帶、淺灘,由於戰後建造工業區、住宅區等原因被填海造陸。東京灣一九○○年的潮間帶總面積有一百三十六平方公里,但一百年後的現在,只剩下十平方公里,九○%以上被填平了。…最近幾年連續發生青潮,大批死蛤蜊的貝殼漂浮在海灘上,蝦虎魚的屍體也翻出海面,海洋漸漸被惡臭籠罩。」 根據日本環境廳第五回自然環境保全基礎調查,四個大島、六千多個小島的日本,三萬二千八百公里的海岸線總長當中,高達三三%為人工海岸。而根據二○○六年「台灣永續發展指標」,包括台、澎、金、馬,台灣海岸總長中,人工海岸占比為四四%。若以台灣本島來看,人工海岸更超過五五%。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它代表著:「全台海岸已大部分水泥化。」 甫獲亞洲生態學界最高榮譽「生態學琵琶湖獎」的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鄭明修指出:台灣人工海岸的比率,應該已經超過日本,成為「新世界第一」! 「台灣有二百三十九個漁港,平均不到六公里,就有一個,密度世界最高。台灣海岸消波塊使用密度應該可以列入金氏世界紀錄,尤其每年每人水泥消耗量更是世界上數一數二。」台灣不斷往海裡投下消波塊、進行漁港等人為開發,鄭明修對這些消滅天然海岸的行為,如數「家珍」。 成大水利暨海洋工程系名譽教授郭金棟進一步形容分析,除部分東北角海岸、東部斷層海岸及南部珊瑚礁海岸外,全台灣的海岸幾已為混凝土包圍。「此一比例之高,已超過素稱『世界之最』的日本。」 官方數字之後,學者研究的真相更為驚人。儘管花東地區一直被視為台灣最後的淨土,但靜宜大學生態系教授陳玉峰經過三年的研究指出,如果從南迴公路安朔橋後(台九線四百四十三‧五公里)算起至花蓮市為止,這段長約二百二十公里的海岸線中,原始自然海岸僅剩約七公里長,即大約九七%的海岸已變成人工海岸,海岸生態系全遭滅絕! 號稱以海立國的台灣,為什麼大量破壞海岸生態? 鄭明修認為,問題出在「台灣沒有海洋文化,只有海鮮文化。」他說,每個小學生都讀過「天這麼黑,風這麼大,爸爸捕魚去,為什麼還沒有回家,聽狂風怒號,真叫我心裡害怕……。」我們從幼小就開始懼海、怕海,因此需要救苦救難的媽祖,因此不願意親近海,也不珍惜它,反而用暴力的手段對付它,填海、把垃圾丟進大海,失去美麗而生意盎然的海岸也無所謂。 懼海的海島子民!沒有海洋文化,只有海鮮文化 戒嚴時代,台灣海岸尚保留原始面貌;一九八七年解嚴後,因應工業發展的需要,官商大肆開發海岸線,「因為這裡沒有人抗爭,潮間帶生物沒有選票。」鄭明修說,海岸線失守太快,又跟政府官員裡沒有海洋專家有關。「台灣五十年來,高普考從沒有招考過海洋專業,只有水產養殖。號稱海洋立國,卻沒有相應的政府機構、法律、人才。」 建造人工海岸,必須用消波塊、水泥牆保護從大海奪來的土地,但結果還是敵不過大自然的力量,只好每年繼續把四、五億元的「海岸維護與改善工程費」丟進大海,進行這場拔河賽。這筆錢,幾乎可以讓全台灣國中小和高中職七萬多名無力支付午餐費的學生,免費吃一年營養午餐。 無力的永續政策!全球排名只贏北韓,自評每下愈況 失去寶貴的漁場和海灘遊憩地,或許還可以將需求轉移國際;海岸失去天然緩衝,海嘯時造成恐怖災難,則是大危機。 鄭明修表示,從南亞大海嘯的世紀大災難中發現,印度洋中的小國馬爾地夫就靠著良好的珊瑚礁屏障,減輕了海嘯大浪的侵襲。珊瑚礁、紅樹林等自然海岸,才是人類對抗天災的最佳保障。美國環保專家也指稱,卡崔娜颶風重創的美國墨西哥灣沿岸,也是因為過度開發,讓海灘和沿海溼地逐漸失去天然屏障作用。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最新的二○○五年「環境永續指標」(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dex)全球排行,台灣名列第一百四十五,只領先北韓!再從台灣行政院發布的二○○六年台灣永續發展指標來看,其中的生態與環境綜合指數(包括天然海岸比例、單位努力漁獲量、有效水資源等指標)也創歷史新低!這代表,我們的生態環境發展方向,已經背離永續發展的原則。 「海中倒影」的省思……海豚滅絕,人類又有多少好日子? 中華白海豚的生存狀況,被國際保育界高度重視,牠已被列為華盛頓公約一級保育類動物,也是聯合國全球環境保護基金會的重點保護對象。被稱為「長江女神」的白鱀豚,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裡,就從「數據缺乏」,到整個族群隕亡。處境更為惡劣的中華白海豚,極可能走上相同的命運。 白海豚與人類,分別屬於近海與陸地食物鏈的最上層,喝相同的水、呼吸相同的空氣、吃進同樣受污染的水產。「白海豚消失,代表物種的滅絕,代表環境不斷惡化,保護白海豚,其實是保護人類生活品質。」一直關心台灣生態的雲林縣副縣長林源泉表示。「若食物鏈已受污染,最終將禍及人類。」 歷時四年完成,總篇幅長達二千五百頁的聯合國「千年生態環境評估報告」指出,過去,地球自然資源每年提供價值十五兆英鎊的物產,如新鮮的水、清潔的空氣和魚等。但是人類活動卻破壞了大約三分之二的生態環境,由於人類的過度消費,沼澤、森林、沿海漁場的生態環境已遭到無可挽救的破壞。「現在,人類一個物種正在威脅著地球一千萬其他物種的生存。」 被譽為環保經典《寂靜的春天》當代版的《海洋之歌——全球海洋生態發現之旅》作者、耶魯大學副教授卡爾‧沙芬納(Carl Safina)在書中語重心長寫到:「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只是海水的軟容器。我們體內七○%是水分,和海洋占地表面積相同。你我體內含藏的海水,在漫長的演化史中,儼然已成為我們的出生證明。……今天,很多人都已體會到,海洋需要同情,依海為生的人需要行動。我倒要提醒一句:是我們需要海洋,不是海洋需要我們。」 中國古代的《呂氏春秋》也有句名言,值得我們重新溫習:「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 台灣海岸的「新世界第一」紀錄,可能造成白海豚之死。然而,當沒有了「海中的倒影」白海豚,人類在陸上消失的日子,還會遠嗎? [相關連結]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