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入 10/05/25 (二) 23:48:24 From 114.45.* | 藏玉心得報告(一) “玉”文化向前後延伸中華文化的縱深,向八方拉開中華文化的廣幅。原本以“漢”族及中原文化為中心的文明史,在不斷發掘出史前遺址、遺物並追蹤考證之後,發現中華民族史,除五、六千年以前冠冕堂皇的“三皇、五帝”之外,還有遠達八、九千年以前,原始且具有文明啟明價值的“酋長、巫覡”存在。 神農、伏羲、有巢、嫘祖、唐堯及虞舜等人物,只不過是被後世簡化、符號化,用來作為族群發展過程中,曾經促成整個文明演進,造成階段性重大影響及改變的事物、信仰以及信念的“代名詞”罷了。 若順著萬年以上“玉”文化來探索,中華史前文明向北可以延伸到遼河流域及興安嶺山區,向南可以追逐到長江中下游及閩越海岸,向西可以進入川康高原及兩湖沼澤之地,向東可到大海。也就是說“漢”族盤據中原前,這些史前文化早已存在萬年並發生一些相互交流及“混血”的事實了,包含血統及文明。 史學家推測:事涉人類遷徙的足跡,大約4萬年前走出非洲的現代人經由中亞及南亞,進入中國大陸(分由山谷線及海岸線)用了將近2萬年,散居在現屬中國人所佔領的原始疆界中。以舊石器文明為基礎,他們在這物產豐饒,風景優美且氣候適宜的“新大陸”上,獲取大量資源,再加上遷徙及生存奮鬥過程中已增添了不少經驗及知識,在此落地生根繁衍,1至2萬年後發展出各自的初民文化。他們曾分別使用各自的原始圖字來記載重大事件,經歷先分治而後陸續兼併融合的過程,逐漸形成許多大型部落,才發展進入現代文明。(歐亞大陸是否有原生種現代人,尚待考證) 史前文明的進化及發展,若只靠族群中智者有限的記憶加以記錄及口傳,歷史內容往往是遺漏及片段的,甚至整個族群的記憶有可能被惡意的掌權者扭曲或修改,加上文物建設又常被巨大的天災人禍毀滅,很難完整保留,要正確解讀,除非現代人用具體的遺跡及出土文物,在事後嚴謹的推理並加以考證。 每一個族群都會有一些“冒險家”、“災難受害者”或“被流放者”,離開族人原有的活動領域,漂泊遷移到千百里外,找到新的定居處所並繁衍其後代。新環境有可能比舊環境蘊藏有更多資源,有機會增添新的血緣,或有更具挑戰性的發展條件,因而刺激新文明的加速發展。於是,數百年甚至數千年之後,新的族群已全然忘記自己的出生源頭。文明及個體也發生巨大演變,譬如:皮膚顏色、飲食習慣、家居建築、作戰工具、信仰、語言及文字等。 新的族群加速發展時,原有的族人若因環境條件惡化、或因固守老舊模式而進步遲緩,或因為領導者腐化,數千年後回過頭來視他們為“野蠻”或以強力征服這群落後族人的人,不一定是別的種族,很可能就是在千百年前,從他們家離開出走後在外打拼發展的族人。 現實台灣與大陸之間就可以找到同樣例子,來台三百年以上的大陸人,對這個島嶼產生了“本土意識”,在吸取多種“外來”文化及血緣,且因富庶而加速西化之後,就有人回頭認為自己與現居住大陸的人大有不同,而亟思分離。 史前散居在中國大陸不同角落的族群,因為環境條件都不差,或因為克服困境能力強,有可能各自發展較高水平的文明,大致上有紅山文化(遼河流域)、仰韶、龍山文化(黃河中下游)、齊家文化(黃河上游)及良渚文化(長江下游)…等等。直到炎帝族人被逐出中原(據說往東北竄逃),姬姓黃帝(?)又對蚩尤打了一次勝仗,更確定誰是這塊大陸的文化主宰者,讓佔據黃河流域的族群,取得了對這塊大陸的優勢地位,進而主導“中華文化”的發言權。 姒夏子商之時,散居在這塊大陸五湖四海的部落文明,其實已經大融合了,因此經歷姬周嬴秦發展,到“漢”人及“漢”文化時已經是以農作為主體,混種而趨向穩定的封建帝國產物,並非“純種”。(蚩尤經考據就是現代苗人的祖先) 文明及文化的發展,必須保留優良傳統,維持開放的態度並讓外來因素不斷加入,才得以持續成長及進化。固守“本土”的封閉心態,若無法去蕪存菁,有可能使文明回歸部落時期曾消失的文明一樣,文化動力因自滿、定型而弱化。被山海阻隔,導致台灣原民文化發展慢,就是眼前實例,我們豈容重蹈覆轍? 從出土古玉可以看到很多定型文化的特性,也可以看到很多邊緣文化的蛻變、興衰及融合,中華“玉”文化誠因蛻變與融合而獲得生生不息的動力!(菜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