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入 10/01/15 (五) 15:26:13 From 140.109.* | <書人物-林克孝脫下西裝 爬山去> [2009-11-29 中時電子報] 林欣誼 下午4點,台新金控總經理林克孝一身筆挺的西裝,從繁忙的辦公室匆匆離開,趕往城市另一頭的出版社。兩個小時後,他又在暮色中匆匆離開,趕回忙碌的辦公室,與金融海嘯留下的殘局繼續奮戰,直到深夜。 在這尋常的上班日,一位為工作焦頭爛額的金融CEO,為什麼要趕到出版社去見一名編輯,以及等在那裡採訪的記者呢?這回,他不是為了國家經濟大事,而是自己的人生大事──49歲的林克孝,即將在12月底出版生平第一本書《找路》(遠流)。當然,新書不是談金融,而是7年來他到南澳深山找尋「沙韻之路」,一場撼動靈魂的旅程。 被少女沙韻的傳奇吸引 故事起始於2002年,林克孝從一本山林探祕的書中發現,他很喜歡的〈夜光小夜曲〉原來改編自一首日文歌〈沙韻之鐘〉,而且背後有一則悲傷的真實故事:1938年,17歲的泰雅少女沙韻(Sayion)幫一位日籍老師揹負行李,從深山的家鄉流興社走到南澳,就在快到終點的獨木橋上,她在滂沱大雨中失足落水,從此不見蹤影。 「充滿戲劇張力的傳奇故事,總是特別吸引我,就像我喜歡在山間找古道,尋覓歷史的遺跡。」為了找到那條沙韻走過的日本警備道,林克孝說他「揹起背包,拿著日本時代測繪的老地圖,拎起一把山刀,砍進了這片埋著許多泰雅族舊部落的叢林。」 沒想到,每趟周末兩、三天的行程,他每次都在岔路遇見新的路。山不高,但很深,他在這片南澳山區的踏查,漸漸從直線變成網狀;東問西找,加上幾次險困山中被好心人搭救,這個闖進泰雅族南澳群(Klesan)領土的平地人,和山中熱情的原住民結為好友,還在他們的家族網絡下一個牽一個,連沙韻姊姊的家人、後代都一一認識了。當然,這條藏在荒煙漫草中、全程來回約需4天的「沙韻之路」,也被他一步一步地踏出來了。 與泰雅原民結為莫逆好友 現在,林克孝的家中擺滿泰雅朋友親手做的裝飾品、山刀、弓箭。「沙韻已經不是重點,而是我交了這群像家人般的朋友!」他跟著他們上山打獵,也請他們上台北喝個大醉。更溫馨的是,他在這段期間,遇見願意陪他闖蕩山林的人生伴侶,現在已成了兩個孩子的爸爸。 回憶與「山」的情緣,林克孝說他的父親愛爬山,小時候全家到阿里山旅行,沿著鐵道散步時,走著走著,走到了不能再進去的山地管制區,「我第一次興起強烈的、羨慕的念頭,我想成為一個有能力進入深山的人!」 因此,從國中起,他就會寫信給《野外》雜誌的作者討論登山問題;上了成功高中,他和學長們創立「登山社」;就讀台大經濟系時,還一度鑽研技術攀岩,辦了台灣第一屆攀岩比賽,也認識了曾出版《一座山的勇氣》(寶瓶)的著名山友高銘和。「在那個登山風氣不盛、山難頻傳的年代,特別感謝全力支持我的爸爸。」 40歲後頓悟登山的真諦 然而,就在他爬了幾次10多天的瘋狂行程、在山頭之間拼來趕去後,某一天他突然驚覺:「這種拼速度的爬法,不過是雪泥鴻爪,我到底抓住了什麼?我再也不要這樣爬山了。」 頓悟之後,卻要等到過了40歲,走了這趟慢悠悠的沙韻之路,他才找到與山相處的方式。「這種爬山的密度與深度是從來沒有過的。」林克孝妙喻,以前進到山中,仍自覺是外地人,是周遭危機四伏的「被獵物」,現在因為熟悉,加上泰雅朋友們的敞懷接納,「我和自然的關係改變了,以前黑夜在深山中的恐懼感,真的消失了。」 今年過年期間,林克孝決定提筆把他對「沙韻之路」的情感化為文字。「一開始不知從何寫起,後來決定不依時序、人物,而是以地點為綱,下筆後很快幾個月便完成了。」林克孝說話溫婉,深思熟慮,但筆下卻很「放得開」,語氣生動逗趣,平易近人。 靠登山態度應付金融事業 雖然是第一次寫書,但林克孝骨子裡可有著浪漫詩因子。大學時曾參加詩社,創作過許多以山為題的詩作,尤其鍾愛詩人鄭愁予,「因為他寫山,看得出他是懂登山的。」走遍台灣高山的學者楊南郡,也是他由衷推崇的作家。 然而,面對山林侃侃而談的林克孝,話題聊回金融本業,卻擺出頭痛的樣子笑說:「誰會熱愛工作?選擇這行是偶然,但對山的熱愛,是我的天生吧!」還透露當他快被工作壓力淹沒時,就會使出一招爬山爬到快累死時的「行屍走肉法」,「這時腦子裡千萬不要思考:我為什麼要爬?我為什麼要加班?就是非面對問題不可,硬著頭皮去解決。」這種態度,也讓他一路做到了今天。
|
|
|
| 發表 Jonas(英傑) | 寫入 10/03/28 (日) 08:24:22 From 222.152.* | 週日清晨,在床頭看完這本書,闔上書,也闔上眼。 不錯,真不錯,有餘味,好書。 我得承認,剛聽說這位社裡的老骨頭(一個我從閱讀《山林》就超級佩服的傳奇名字)出書時,心裡是存疑多過期待。為什麼?因為我先偷看了網路上的簡介。簡介敘述了這本書的主軸、也就是「找路」要找的對象---竟是《沙韻之鐘》這個故事。 這部老電影(學長就是學長,我可是在電影資料館裡乖乖辦卡看的)給我的印象很差。樣板的戲碼先不去管它(學長書中所說的「南海血書」),其中關係愛情的人物刻劃非常之淺。再加上一群鴨子(還是鵝?忘了)在沙韻身後唱歌齊步走,還有應該是催淚高潮的關鍵落水戲,我差點笑癱在觀片室的椅座上(過溪時踩幾個石頭,忽然就滅頂,怎麼可能有這種原住民肉腳?) 叫我為了這種戲去找古道,不幹。 學長畢竟感性。他耐心的聽到了後面送葬的音樂(我可能笑完之後就按Stop鍵了),聯接到他柔軟的心,居然由此開啟了一段人生奇遇,還意外知道了《沙韻之鐘》的真正大結局。 學長厲害,「沙韻之路」比《沙韻之鐘》好太多了。拿這本書獻給老獵人,他一定很高興收了你這個小徒弟。 好書,值得一讀。
| ↑ |
|
| | 發表 wschen(Wen) | 寫入 10/03/07 (日) 16:46:47 From 140.112.* | Erix: 翻翻南湖記事,就會發現台大山社在更早前就去過那一帶了,我個人就去過武塔社,流興社遺址 文翔 | ↑ |
|
| | 發表 weng(透抽) | 寫入 10/02/22 (一) 12:45:35 From 163.22.* | 值得向夥伴推薦的好書. 記得台大圖書館4樓多媒體中心有一片關於沙韻的紀錄片. 裡面有日本人拍的宣傳電影片段 | 沙韻之路克孝的路--武塔(五萬分之一)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 昭和五年(457 KB) | | 沙韻之路克孝的路--流興與莫很(五萬分之一)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 昭和五年(1930年)繪製(503 KB) | | 臺灣日日新報 昭和13年9月29日(439 KB) | | 昭和14年(1939年)1月 臺灣愛國婦人新報(311 KB) |
| ↑ |
|
| | 發表 erixyang(Erix) | 寫入 10/02/21 (日) 06:29:20 From 114.44.* | 趁著年假也把這本書看完了,也把山社的白石傳說翻出來看,原來這泰雅族的足跡要比當初探勘的範圍還要北。
| ↑ |
|
| | 發表 geoimage(心雅) | 寫入 10/02/20 (六) 07:03:28 From 75.84.* | 謝謝阿佑的心得分享 也謝謝雅真將文政「路的性質初探」完整版貼上來 古早的大學時代去爬山或勘查時 就常聽 M 和小鬼提起文政「路的三大定律」 所以二十幾年前就對文政心生景仰不已 卻未曾有機緣和文政一起爬山探索「路的性質」 真是很大的遺憾... Anyway,數日前又看到一篇相關報導就順手轉貼如下 這次報上刊載的照片,比之前那張年輕多了 ^_^ ******************** 林克孝「找路」 踏上浪漫旅途 【經濟日報╱洪凱音】 2010.02.08 02:07 am 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的台新金控總經理林克孝出書了!內容談的不是經濟學、金控專業,書名《找路》是描寫多年來投入「沙韻」古道探險的故事。林克孝說,當親身接觸圖騰、大自然,最直接的意念,就是要把它寫下來,過程中,不斷想起美麗的回憶,讓他欲罷不能,短短三個月,已完成九成的文字內容,林克孝人生第一本書順利上市。 文化評論家張小虹認為,《找路》是一本愛的羅曼史,因為林克孝在追尋70多年前不慎失足落水的17歲泰雅族少女沙韻;而這個浪漫故事,開啟了他的「沙韻之路」。 林克孝在書中說,一首紀念少女的《月光小夜曲》、《沙韻之鐘》(石碑),開啟了他對淪為荒野的現場、古道山徑,親身探險的興趣,被吸引進這個夢幻寫實的經驗中,就停不下腳步。 一個浪漫的衝動,也改變林克孝與山林間的關係,與一群原住民朋友成了患難之交;這也讓平常西裝筆挺、擁有金融業專業的林克孝,只要與朋友談到登山、攀岩或打獵經驗,就能將經歷過的故事,說得活靈活現、精采萬分。 《找路》也花很多的篇幅,描述林克孝登山逾30年經驗中所認識的「獵人文化」,因為幾千年的「獵人文化」,孕育出原住民豐富的祭典、儀式、規矩、語言等文化資產。林克孝說,平地人卻以虐待動物、商業化的角度來看,誤解獵人文化所賦予原住民的本質。 林克孝替原住民打抱不平地說,台灣野生動物絕跡,起因於人類濫砍、濫伐,甚至在山區蓋水庫,而平地人卻以有色眼鏡、怪罪於原住民的打獵活動。林克孝說,打獵時的配槍再好,最後仍要靠原始的人力儘速將獵物背下山,一個獵人的極限,頂多背兩隻山羊下山,加上南澳獵人人數從1,000多人,大幅下滑至現在五、六十人(業餘獵人),這樣的污名化,對獵人不盡公平。 林克孝說,以前南澳1,000多名獵人,養活3,000多名族人,他們比誰都怕動物絕跡,直到現在,獵人們仍維持動物繁殖期、不干擾等諸多打獵禁忌。 為了在繁忙的工作中抽空寫書,林克孝特別買了時下最流行的迷你小筆電,書的內容以登山的地理位置為架構。林克孝說,出版是一回事,最重要是完成自己想做的事。 林克孝接觸原住民文化後,研讀人類學的書,得知印尼、菲律賓、紐西蘭的毛利人,甚至遠到復活島,都與台灣的原住民流著同樣的血脈,台灣人千里迢迢到紐西蘭看毛利人文化,卻忽略自家後花園的原住民文化,實在很可惜,希望透過寫書,讓朋友、讀者更深刻認識原住民文化。 【2010/02/08 經濟日報】 [相關連結] http:\\www.udn.com
| 台新金控總經理林克孝。
遠流出版公司/提供
(36 KB) |
| ↑ |
|
| | | 發表 mingyu(阿佑) | 寫入 10/02/01 (一) 12:30:28 From 140.109.* | 週末讀了克孝的書,覺得編寫的次序很特別、很好,「行前會議」的說明,「踏上旅途」的導覽,以及「行後聚會」的心得整理。書中有意思的故事很多,以下摘取幾則我喜歡的故事來分享﹕ ------------------------------------------------------------------------- 「你們能不能順便載我到金洋村﹖」 「沒問題,但會很擠,因為我車裏塞滿東西了。」 「沒關係,我坐在外面的輪子上就可以了。」 就這樣,那位老泰雅爬到我吉普車後面的備胎上,我們從梅檀驅車下山。 「你的狗跟得上嗎﹖」 「牠沒關係。」 到了金洋村,那位長得不算高但身軀靈活的老泰雅跳下輪子,瀟灑地走了。 「沒錯。那一定是Dolas﹗」 很久以後提起,小韋說。 這段路還用走的只剩他。 ------------------------------------------------------------------------- 說起在山上的搭車經驗,我不得不想起高二時從司馬庫斯下來時一個奇特的旅程。我們七個人,加上七個大背包,從新竹尖石鄉山上的宇老走到一個位於道下的山腰小雜貨店,那裏是山下計程車可以開得到的終點…… 我到現在還弄不太清楚我們加司機總共十人,加上七個大背包以及那兩大袋香菇,是如何一起搭一部小小的計程車由道下那間小雜貨店到竹東的。唯一比較清晰的是我們前排就坐了三個乘客,以及那兩位泰雅是抓在車外的。我是目瞪口呆,而且至今難忘,但當時他們給我的感覺是稀鬆平常,家常便飯。 ------------------------------------------------------------------------ 所謂蘇文政「路的三大定理」就是﹕ 1.每條路都有一個目的。 2.每條路都以最有效的方法達到其目的。 3.被使用愈多的路愈明顯。 慢慢地我也發現「每條路都有一個目的」這個定理要修正「每條路都有一個主要的目的」,而「每條路都以最有效率的方法達到其目的」則要限制在比較成熟的老路。 問題就來了﹕路的目的這麼重要,因為它決定了效率,但目的不是只有一個的時候,我要判斷哪一個重要﹖再則,目的重要性的次序會不會常常變化﹖…… 這些問題我都在嘗試找答案,而且也很快發現關鍵重點﹕經濟價值。經濟價值的變動造成路的主要目的的變動﹔經濟價值變動愈大,路的目的變動愈大也愈快。
| ↑ |
|
| | 發表 mingyu(阿佑) | 寫入 10/01/15 (五) 15:26:13 From 140.109.* | <書人物-林克孝脫下西裝 爬山去> [2009-11-29 中時電子報] 林欣誼 下午4點,台新金控總經理林克孝一身筆挺的西裝,從繁忙的辦公室匆匆離開,趕往城市另一頭的出版社。兩個小時後,他又在暮色中匆匆離開,趕回忙碌的辦公室,與金融海嘯留下的殘局繼續奮戰,直到深夜。 在這尋常的上班日,一位為工作焦頭爛額的金融CEO,為什麼要趕到出版社去見一名編輯,以及等在那裡採訪的記者呢?這回,他不是為了國家經濟大事,而是自己的人生大事──49歲的林克孝,即將在12月底出版生平第一本書《找路》(遠流)。當然,新書不是談金融,而是7年來他到南澳深山找尋「沙韻之路」,一場撼動靈魂的旅程。 被少女沙韻的傳奇吸引 故事起始於2002年,林克孝從一本山林探祕的書中發現,他很喜歡的〈夜光小夜曲〉原來改編自一首日文歌〈沙韻之鐘〉,而且背後有一則悲傷的真實故事:1938年,17歲的泰雅少女沙韻(Sayion)幫一位日籍老師揹負行李,從深山的家鄉流興社走到南澳,就在快到終點的獨木橋上,她在滂沱大雨中失足落水,從此不見蹤影。 「充滿戲劇張力的傳奇故事,總是特別吸引我,就像我喜歡在山間找古道,尋覓歷史的遺跡。」為了找到那條沙韻走過的日本警備道,林克孝說他「揹起背包,拿著日本時代測繪的老地圖,拎起一把山刀,砍進了這片埋著許多泰雅族舊部落的叢林。」 沒想到,每趟周末兩、三天的行程,他每次都在岔路遇見新的路。山不高,但很深,他在這片南澳山區的踏查,漸漸從直線變成網狀;東問西找,加上幾次險困山中被好心人搭救,這個闖進泰雅族南澳群(Klesan)領土的平地人,和山中熱情的原住民結為好友,還在他們的家族網絡下一個牽一個,連沙韻姊姊的家人、後代都一一認識了。當然,這條藏在荒煙漫草中、全程來回約需4天的「沙韻之路」,也被他一步一步地踏出來了。 與泰雅原民結為莫逆好友 現在,林克孝的家中擺滿泰雅朋友親手做的裝飾品、山刀、弓箭。「沙韻已經不是重點,而是我交了這群像家人般的朋友!」他跟著他們上山打獵,也請他們上台北喝個大醉。更溫馨的是,他在這段期間,遇見願意陪他闖蕩山林的人生伴侶,現在已成了兩個孩子的爸爸。 回憶與「山」的情緣,林克孝說他的父親愛爬山,小時候全家到阿里山旅行,沿著鐵道散步時,走著走著,走到了不能再進去的山地管制區,「我第一次興起強烈的、羨慕的念頭,我想成為一個有能力進入深山的人!」 因此,從國中起,他就會寫信給《野外》雜誌的作者討論登山問題;上了成功高中,他和學長們創立「登山社」;就讀台大經濟系時,還一度鑽研技術攀岩,辦了台灣第一屆攀岩比賽,也認識了曾出版《一座山的勇氣》(寶瓶)的著名山友高銘和。「在那個登山風氣不盛、山難頻傳的年代,特別感謝全力支持我的爸爸。」 40歲後頓悟登山的真諦 然而,就在他爬了幾次10多天的瘋狂行程、在山頭之間拼來趕去後,某一天他突然驚覺:「這種拼速度的爬法,不過是雪泥鴻爪,我到底抓住了什麼?我再也不要這樣爬山了。」 頓悟之後,卻要等到過了40歲,走了這趟慢悠悠的沙韻之路,他才找到與山相處的方式。「這種爬山的密度與深度是從來沒有過的。」林克孝妙喻,以前進到山中,仍自覺是外地人,是周遭危機四伏的「被獵物」,現在因為熟悉,加上泰雅朋友們的敞懷接納,「我和自然的關係改變了,以前黑夜在深山中的恐懼感,真的消失了。」 今年過年期間,林克孝決定提筆把他對「沙韻之路」的情感化為文字。「一開始不知從何寫起,後來決定不依時序、人物,而是以地點為綱,下筆後很快幾個月便完成了。」林克孝說話溫婉,深思熟慮,但筆下卻很「放得開」,語氣生動逗趣,平易近人。 靠登山態度應付金融事業 雖然是第一次寫書,但林克孝骨子裡可有著浪漫詩因子。大學時曾參加詩社,創作過許多以山為題的詩作,尤其鍾愛詩人鄭愁予,「因為他寫山,看得出他是懂登山的。」走遍台灣高山的學者楊南郡,也是他由衷推崇的作家。 然而,面對山林侃侃而談的林克孝,話題聊回金融本業,卻擺出頭痛的樣子笑說:「誰會熱愛工作?選擇這行是偶然,但對山的熱愛,是我的天生吧!」還透露當他快被工作壓力淹沒時,就會使出一招爬山爬到快累死時的「行屍走肉法」,「這時腦子裡千萬不要思考:我為什麼要爬?我為什麼要加班?就是非面對問題不可,硬著頭皮去解決。」這種態度,也讓他一路做到了今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