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系統 ]  . 山谷會員   . 山谷聊天室   . 山谷活動   . 台大登山社活動   . 紀錄區   . 搜尋  



山谷聊天室
索引頁
山谷留言版
交流討論區
健身養身版
讀書會
悠悠40年
南南山語
南湖手扎
總圖日記
普二故事
海外飛鴻

 讀書會  
      列出所有文章   僅列出主題   貼討論主題 

黃國峻生前寫給母親的信
發表 suza(阿霞)作者編修:附檔 / 內文
寫入 06/10/12 (四) 23:18:05 From 211.74.*
手頭上剛好有一份黃國峻生前寫給母親的信  
也傳給甜筒同學及其他有興趣的同學看看  
 
心雅  
 
********************  
 
報平安  
 
◎黃國峻  (2003.04.26)  
 
       啟稟母親大人:  
 
     媽,我沒事,請不要再來這裡探望我了,否則人家會以為我們是「老少配」,那會讓我很難堪。還有,不要再送煎餅來了,被護士恥笑只會讓我的病情更嚴重。  
 
     醫生建議我用寫信來抒發情緒,所以我是被強迫寫這封信的。決定寫給妳,是因為我和朋友之間沒有寫信的習慣,他們認為信太正式了,往往會為了可讀性而言不由衷,我們這一代比較喜歡用講電話的方式溝通,一句來一句去,有一點像戲劇,我們沒有意識到「表達」是什麼,沒有特定的方式或時間,因為隨時都在表達。例如我的酣睡表達出了我的疲倦,我買的低腰牛仔褲訴說了我的自卑,我吃的零食顯示著我對孤獨的藐視。總之,其實我並不想寫信給妳,媽。  
 
     我本來是寫給六姨媽,但是她在國稅局上班,我在信上會忍不住一直批評財政部長的政策和髮型。我很感謝阿姨,她以前常鼓勵我去玩搖滾樂,也許她有嬉皮的靈魂,想要藉我來達成夢想。可是沒辦法,我才要去上第二堂電吉他課,沒想到吉他老師就在家中開槍自殺了,享年二十九。後來學費雖然有退還,但是錢還是全花在參加葬禮的西裝上。我告訴阿姨,也許音樂只是個夢想,而且多半結局只是夢遺,很感傷,這妳不會了解的。  
 
     目前醫生正在教我:如何看見事件的光明面。他讚美我的憂鬱症非常有詩意,具有一種奧地利式的虛無美學,還說我的自卑感充滿了存在主義色彩的傾向。妳見過這樣安慰人的嗎?他甚至讚美住我隔壁的鐘樓怪人,說他的歪嘴邪眼很有個性,說他的駝背背負著人類的罪孽。我覺得根本是胡扯,他們只是想藉著我們這些精神疾病來不斷擴充醫學的領域,他們甚至認為「解放神學」顯然是大腦先天缺乏某種傳導物質所引起的幻覺,老天,反對這個說法的哲學家們為了辯駁,到現在還在想辦法弄懂一堆醫學專有名詞。  
 
     瘋狂是自身的一部分  
 
     媽,我現在不想自殺了,因為我很怕被別人亂解釋我的死因,我認為葬禮完全被活人利用了,是對死者很沒禮貌的打擾,硬是要搞得迎合某種核心價值。我寧願自己的屍體被獅子吃掉。所以,媽,別再打毛線背心感動我了,我沒事,否則再擔心下去,反而換妳得憂鬱症了,妳應該試試去學交際舞的。我前天認識一個躁動症患者,他是一個拉丁舞老師,他整天都很興奮,抓著護士就不放,一下跳森巴,一下跳恰恰,搞得護士們差點重演歌舞片「萬花戲春」當中幾個經典場景。醫生為了抑制他的興奮,一直播放二次大戰紀錄片,和柏格曼的電影給他看。  
 
     另外,護士把不少抗憂鬱的藥,偷偷加在巧克力奶昔中給我喝,結果現在我雖然心情愉快多了,不過同時我的體重也胖了二十幾磅。這一胖,讓我更憂鬱了,而且我開始有疑心病,一直懷疑人家怎麼做就是在治療我,認為人家是瞞著我,並且,我一想到自己是個要靠藥物(與治療)才能快樂起來的人,我就快樂不起來,既暴飲暴食又不吃不喝,搞得我的胰島素像台幣匯率一樣波動。媽,我想也許我的瘋狂並未消失,但是我已經能接受瘋狂是自身的一部份這個事實了。  
 
     有時我很好奇你們以前所過的苦日子,到了我們這代真的結束了嗎?艱苦教妳知足,光是賞月看星星就能歡度約會的時間,但我的女朋友才不信那套,她唯一欣賞過的免費景象是火災現場,她覺得消防隊噴射的水柱很煽情、很浪漫。媽,妳要同情她,因為她的大腦被染髮劑中的化學成分腐蝕了,而且我不能勸她別染了,因為她認為:如果她沒染髮,而我還會喜歡她,那她就會認為我  沒眼光,很遜。反正妳不會想了解這種事的。  
 
     所以妳現在知道我為什麼不想和她結婚的原因了吧。我認為婚姻和當兵沒有什麼兩樣,都一樣要按時歸營,一樣要服從長官,一樣要……跑五百障礙(指去大賣場購物),唯一不同的是,當兵是白天出操,結婚是晚上「操出」。抱歉,我不是故意這麼放肆,妳知道,婚姻失敗比單身更難受。現在的離婚率大概有百分之……天曉得,也許跟金融大廈的樓層數一樣高,值得欣慰的是,其中有不少人是多次離婚的。這不是重點,我有一次和女朋友玩一種新式的接龍遊戲,規則就是:我說出一個好萊塢女明星,對方就要接上,哪個男明星在銀幕上和她接吻過。  
 
     我要說一個卡夫卡式的故事  
 
     「薇諾娜瑞德,上帝保佑。」我說。  
 
     「伊森霍克,那部叫什麼bite,有沒有。」她回答。  
 
     「葛尼斯派特羅,那部叫great什麼的。不,等一下,她和太多人接吻過了,我要換一個,烏瑪瑟曼,不只銀幕上他們私下也接吻。」  
 
     「還不是一樣,反而更好接。勞勃迪尼洛,那部mad  dog  and誰有沒有。」  
 
     「簡直送分,好吧,回敬妳。莎朗史東,casino對吧。」這個遊戲玩到最後,我們發現,整個影劇圈的人全都互相接吻過,有的甚至和海豚接吻過。這正反應出整個現實中兩性關係的狀態,沒有長久容忍這回事,任何人都會為了玩伴女郎或健身教練這類人,暫時把戒指拔下來的。  
 
     沒錯,家庭的價值是無法取代的,但自由也是。妳不就是為了我的成長被關在家裡一輩子嗎,也許妳覺得這樣很安分;沒有冒犯的意思,但是我認為「家庭」的形式在改變,只要覺得哪裡像家,哪裡就可以是家,這樣說也許是我的頭腦有點一氧化碳中毒,但仔細想想,誰又不是呢?  
 
     我要說一個卡夫卡式的故事:一個外科整形醫生,他把一個醜人變得很漂亮,結果從麻醉中醒來時,她突然認不出這是自己,而且她的朋友與家人都拒絕相信她是從前那個人,於是大家報警把她抓起來。在受不了重重逼問下,她竟然承認自己殺死了那個人。這就是我要說的,人生是荒謬的,而且觀眾本身又是劇中的另一個演員,一切都是錯亂而卻又恰如其分。  
 
     媽,妳是個好人,有時候我真希望我們不是一家人,這樣我會更容易與妳溝通。說這些,只是想讓妳知道,我一切平安,真的不要擔憂,我會再寫信的。補充一點,前天有一個護士幫我注射藥物時,居然批評我的屁股太扁,針很難打,老天,她可能現在正在休息室和同事嘲笑我的屁股,我可能永遠沒辦法約會了,接龍遊戲玩到我這裡就斷了,所有人都在看著我,真糟,我得趕緊找個人接吻才行,當然這只是個比喻。就寫到這裡,可以嗎?祝福,兒子敬上。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敏感是上天的恩賜,所有的藝術家、文學家,都需要有一顆比別人易感的心。  
但太過敏感,則是個人的痛苦。人性美醜,絲毫不能逃過他細密的心網,甚至會被放  
大。  
回到「讀書會」,我很喜歡「躁鬱之心」這本書,  
關懷「自殺」議題的人,可以從中更瞭解自己,也更理解別人。  
理解,才能支持啊。(我反對洪蘭的「把人抓來打屁股」)  
 
雅玲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我覺得對  黃國峻生前寫給母親的信  非常有感覺,尤其在信的最後他寫說  [就寫到這裡,可以嗎?]  也是身為母親的我,心頭揪了一下,那感覺就彷彿自己  在無意識中  以身為母親的優勢  強迫自己的兒子說了許多  原本因為無法溝通  而說不出口的話。  
 
因為原本是無法溝通的,兩個世代的差異太大,生活環境的差異太大,兒子在無法溝通的狀況下試圖描述一些自己的情境,希望「有一天」也許對方能瞭解。我述說的是我所感受到的黃國峻的母子關係,因為兒子是非常細膩善感與前衛的,母親用傳統的母愛給予他的照顧不是他所需要的,所以他說:  
 
         媽,我沒事,請不要再來這裡探望我了....還有,不要再送煎餅來了....  
 
做一個文學或藝術工作者的家人是個艱難的工作吧!  既要為他們承擔現實生活的壓力,又要有能夠瞭解他們的聰明與善感,敢居於此位置的靈魂真是夠勇敢的。我在此對黃國峻的母親僅獻上我無限的敬意。其實國峻對母親是祝福著的,感覺上這封信像是  黃國峻的遺書,對母子這條最親密的關係,兒子似乎是有所交代了。  
 
Thanks  again  for  sending  us  the  letter!  
 
甜筒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讀黃國峻寫給母親的信,我也覺得很有一些感覺,幾乎可以想像黃媽媽用打毛線背心、煎煎餅等傳統式中國母親的慈愛來擁抱著孩子,而孩子卻寧願媽媽去試著學交際舞,享受屬於她自己的人生。  
   
孩子知道母親是個好人,但"有時候我真希望我們不是一家人,這樣我會更容易與妳溝通"。我想很多人都有這種經驗,愈是自已的親人,愈不容易溝通,愈是容易彼此傷害。我覺得隨著年紀增長及孩子的成長,我們做父母的得要學習如何不要把自已的期望加諸孩子身上,並且學習處理自己失望的感覺。每一代成長的環境差別真的很大,對孩子只要用大原則引導,不要事事都要去指導/關切。做一個good  listener滿難的,但卻是孩子需要的。適時的掌聲、讚美、稱許,比擔憂、責備、比較、耳提面命對孩子有用多了。做父母很難,尤其是做個聰明善感的孩子的父母更難。有時我們明明很努力要做合理的父母,孩子卻仍覺得我們無法溝溝。    
   
不過有些精神狀況好像是腦內化學不平衡造成的,和週遭環境或家人互動沒什麼關係。幾年前有一位朋友被精神分裂的女兒打死。這朋友喪夫後獨自撫育三個兒女,相依為命。女兒彈一手好琴,而且曾在麻省理工學院就讀。出了這種悲劇,也是很無奈。我只能用三世因果來解讀。  
   
淑娟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謝謝分享!  
   
唉!  好不容易  懂了大勢至菩薩所說:  父母望子女的心,  爹娘已經往生.  
   
父執輩一位長輩,  養了四個女兒,  終於最後得子.  卻因為兒子不上進,  在教訓兒子的過程中,  失手誤殺.  法官赦免他的刑罰,  快要步入老年的他,  卻因自責與失去兒子,  神情恍惚.  在醫院見到他們,  是伯母得了癌症,  他只好打起精神,  繼續做人間的功課.  
   
黃春明為我們寫下美日對臺灣的影響,  阿魯米慶幸:  大陸沒有像他那麼樣描述臺商的作家.  
   
在報上見他白法送黑髮,  哀傷欲絕的照片.  真是體會到:  佛祖拋棄皇位,  就是要追尋解放眾生之苦.  
   
這位真正的鄉土作家,  真是為我們點了盞明燈.  
   
難為他:  還寫了這篇[不回家吃飯],  也為天下喪子的父母,  同聲一哭!  
Alumi  
 
 

 


以下列出完整討論串依 發表時間 排序
此討論串共 3 筆資料

討論串第 3 筆作者編修:附檔 / 內文
發表 Feelerusa
寫入 06/10/21 (六) 05:13:32 From 68.239.*
阿娟所言,阿輝受益不淺,山胞之間的情誼不只是在山上,更是彼此精神上的支柱,那怕只是一通電話。從年初家父住院到病逝的這半年多的期間,在台北多虧有堯中、璧玲、阿雪、雲珍、阿貴和秋震,回來之後有阿娟、文琮跟副官。在我心情最低落的時候,能夠伸出援手,謝謝你們。一句老話:“多花一點時間,珍惜你身邊的家人和朋友,不要等到來不及了,才來後悔。”
 
 ↑ 
討論串第 2 筆作者編修:附檔 / 內文
發表 suza
寫入 06/10/14 (六) 21:19:06 From 59.104.*
看了幾天關於文學作家之死  唯美又哀戚  
想起之前收過的一篇文章  
是另一觀點看待憂鬱症與精神科醫學    
   
現在的年輕人好像真的滿容易憂鬱的  
聽系上助教說  很多都有心理醫師    
   
至於治療效果  藥物作用    
   
事實真相如何  恐怕要有心人細查了  
young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腦內化學物質不平衡,的確見諸許多精神官能症。但,它究竟是因,還是果?  
 
喪夫後獨自撫育三個兒女,相依為命。女兒彈一手好琴,而且曾在麻省理工學院就讀。  
 
一看就可以想見,這個家庭的壓力很大。  
 
所以躁鬱症只吃鋰鹽是不夠的,還需要心理治療。心理治療不能只治發病者,他只是家庭問題的出口;要整個環境──家庭──都接受治療才行。  
 
推薦另一本書「熱鍋上的家庭」(張老師出版)  
 
   
 
理論知道一些,但執行常常力不從心的  
 
雅玲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As  my  understanding  some  mental  illnesses  are  caused  by  born  brain  mis-wiring,  that  might  need  life  time  medication.  Some  people  are  pre-disposed  to  mental  instability,  triggered  or  overwhelmed  by  some  happenings  in  life.  They  need  help  just  like  people  having  cancer  or  a  bad  flu.    But  because  the  society  may  view  this  as  a  personal  failure,  weak  character,  a  lot  of  th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still  suffer  silently,  miserably.  You  can  discuss  your  cancer  with  people,  but  you  won't  let  people  know  you  have  depression.  When  they  feel  there  is  no  way  out,  they  finally  leave  the  world  prematurely.    Each  suicide  case  is  like  a  cry  for  help  that  didn't  get  answered,  or  not  answered  in  time.    
 
Not  every  psychiatrist  is  the  same  competent.  Good  doctor  does  make  difference.  Mental  illnesses  are  like  physical  diseases.The  treatment  is  also  a  process  of  trial  and  error,  trying  to  find  the  medicine  that  will  work  for  this  particular  patient,  and  aiming  for  the  lowest  dosage  possible.The  eventual  goal  is  still  to  cure,  gradually  stopping  medicine.    Mostly  you  can't  depend  on  medicine  only,  medicine  calms  patients  down,  give  them  time  to  address  the  root  causes,  to  sort  things  out,  to  put  life  back  on  track.  Psychologist  help  patients  with  this  area,  some  psychiatrists  also  do  counseling  besides  prescribing  medication.  In  some  occasions,  family  counseling  is  need  to  help  the  patient.    
 
A  friend  of  mine(  an  Asian  housewife)  had  depression  to  the  point  she  couldn't  get  up  from  bed.  Her  husband  couldn't  understand,  only  said  she  太好命.  (Maybe  he  thought  his  wife's  condition  implied  he  failed  in  some  way.)  She  went  through  several  American  doctors,  each  one  piled  medicine  on  top  of  the  former  doctor's  prescription  up  to  9  drugs.  She  was  like  a  total  wreck.  Finally,  she  went  to  a  doctor  from  Taiwan  (  had  to  drive  3  hours  one  way  to  other  state,  not  covered  by  her  insurance,  she  couldn't  drive  because  of  medication  so  I  drove  her  several  times).  This  Taiwanese  doctor  gradually  stopped  all  those  drugs,  tried  new  kind  very  carefully.  Finally  settled  for  two  drugs,  luckily  at  the  lowest  dosage.  At  the  same  time  the  doctor  was  doing  talk  therapy,  sometimes  so  sharp  that  I  worried  my  friend  was  not  going  back  to  see  him.  He  challenged  some  of  her  thinking  pattern.  Two  years,  my  friend  is  OK  now,  no  more  medicine,  no  need  to  see  doctor.    
 
Mental  illness  has  different  degrees  of  seriousness.  Some  may  pass  with  a  strong  support  net  (ha,  like  this  reading  club),  some  do  need  professional  help.  It's  just  that  good  doctors  are  hard  to  come  by.  Not  like  you  can  check  a  surgeon's  success  rate.  And  counseling  is  quite  expensive.    
 
Every  time  there  is  a  teenage  suicide  case  in  around  area,    adults  are  worried  about  copycat  effect.  Once  I  start  noticing  mental  illness,  there  is  really  quite  some  people  suffering  out  there.    
 
 
Little  Ah-Chuan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這些就是    我想說的      一直還沒空去整理    
   
謝謝你把它的這麼詳細        中肯      
   
Each  suicide  case  is  like  a  cry  for  help  that  didn't  get  answered,  or  not  answered  in  time.    
 
Mostly  you  can't  depend  on  medicine  only,  medicine  calms  patients  down,  give  them  time  to  address  the  root  causes,  to  sort  things  out,  to  put  life  back  on  track.  Psychologist  help  patients  with  this  area,  some  psychiatrists  also  do  counseling  besides  prescribing  medication.  In  some  occasions,  family  counseling  is  need  to  help  the  patient.    
   
藥物與心理治療,    必須同時進行,    就跟癌症處理一樣  
藥物只是給患者時間去解決,    困惱自己的問題,    delay  自殺的可能性  
是家人必須一起  配合心理治療,    這有助於醫生了解病根,  
而有些醫生用催眠法去了解病根.  
 
Mental  illness  has  different  degrees  of  seriousness.    
   
但就我所知  精神分裂    是無法用心理治療,      得一輩子吃藥  
   
文瑕  

 
 ↑ 
討論串第 1 筆作者編修:附檔 / 內文
發表 suza
寫入 06/10/12 (四) 23:18:05 From 211.74.*
手頭上剛好有一份黃國峻生前寫給母親的信  
也傳給甜筒同學及其他有興趣的同學看看  
 
心雅  
 
********************  
 
報平安  
 
◎黃國峻  (2003.04.26)  
 
       啟稟母親大人:  
 
     媽,我沒事,請不要再來這裡探望我了,否則人家會以為我們是「老少配」,那會讓我很難堪。還有,不要再送煎餅來了,被護士恥笑只會讓我的病情更嚴重。  
 
     醫生建議我用寫信來抒發情緒,所以我是被強迫寫這封信的。決定寫給妳,是因為我和朋友之間沒有寫信的習慣,他們認為信太正式了,往往會為了可讀性而言不由衷,我們這一代比較喜歡用講電話的方式溝通,一句來一句去,有一點像戲劇,我們沒有意識到「表達」是什麼,沒有特定的方式或時間,因為隨時都在表達。例如我的酣睡表達出了我的疲倦,我買的低腰牛仔褲訴說了我的自卑,我吃的零食顯示著我對孤獨的藐視。總之,其實我並不想寫信給妳,媽。  
 
     我本來是寫給六姨媽,但是她在國稅局上班,我在信上會忍不住一直批評財政部長的政策和髮型。我很感謝阿姨,她以前常鼓勵我去玩搖滾樂,也許她有嬉皮的靈魂,想要藉我來達成夢想。可是沒辦法,我才要去上第二堂電吉他課,沒想到吉他老師就在家中開槍自殺了,享年二十九。後來學費雖然有退還,但是錢還是全花在參加葬禮的西裝上。我告訴阿姨,也許音樂只是個夢想,而且多半結局只是夢遺,很感傷,這妳不會了解的。  
 
     目前醫生正在教我:如何看見事件的光明面。他讚美我的憂鬱症非常有詩意,具有一種奧地利式的虛無美學,還說我的自卑感充滿了存在主義色彩的傾向。妳見過這樣安慰人的嗎?他甚至讚美住我隔壁的鐘樓怪人,說他的歪嘴邪眼很有個性,說他的駝背背負著人類的罪孽。我覺得根本是胡扯,他們只是想藉著我們這些精神疾病來不斷擴充醫學的領域,他們甚至認為「解放神學」顯然是大腦先天缺乏某種傳導物質所引起的幻覺,老天,反對這個說法的哲學家們為了辯駁,到現在還在想辦法弄懂一堆醫學專有名詞。  
 
     瘋狂是自身的一部分  
 
     媽,我現在不想自殺了,因為我很怕被別人亂解釋我的死因,我認為葬禮完全被活人利用了,是對死者很沒禮貌的打擾,硬是要搞得迎合某種核心價值。我寧願自己的屍體被獅子吃掉。所以,媽,別再打毛線背心感動我了,我沒事,否則再擔心下去,反而換妳得憂鬱症了,妳應該試試去學交際舞的。我前天認識一個躁動症患者,他是一個拉丁舞老師,他整天都很興奮,抓著護士就不放,一下跳森巴,一下跳恰恰,搞得護士們差點重演歌舞片「萬花戲春」當中幾個經典場景。醫生為了抑制他的興奮,一直播放二次大戰紀錄片,和柏格曼的電影給他看。  
 
     另外,護士把不少抗憂鬱的藥,偷偷加在巧克力奶昔中給我喝,結果現在我雖然心情愉快多了,不過同時我的體重也胖了二十幾磅。這一胖,讓我更憂鬱了,而且我開始有疑心病,一直懷疑人家怎麼做就是在治療我,認為人家是瞞著我,並且,我一想到自己是個要靠藥物(與治療)才能快樂起來的人,我就快樂不起來,既暴飲暴食又不吃不喝,搞得我的胰島素像台幣匯率一樣波動。媽,我想也許我的瘋狂並未消失,但是我已經能接受瘋狂是自身的一部份這個事實了。  
 
     有時我很好奇你們以前所過的苦日子,到了我們這代真的結束了嗎?艱苦教妳知足,光是賞月看星星就能歡度約會的時間,但我的女朋友才不信那套,她唯一欣賞過的免費景象是火災現場,她覺得消防隊噴射的水柱很煽情、很浪漫。媽,妳要同情她,因為她的大腦被染髮劑中的化學成分腐蝕了,而且我不能勸她別染了,因為她認為:如果她沒染髮,而我還會喜歡她,那她就會認為我  沒眼光,很遜。反正妳不會想了解這種事的。  
 
     所以妳現在知道我為什麼不想和她結婚的原因了吧。我認為婚姻和當兵沒有什麼兩樣,都一樣要按時歸營,一樣要服從長官,一樣要……跑五百障礙(指去大賣場購物),唯一不同的是,當兵是白天出操,結婚是晚上「操出」。抱歉,我不是故意這麼放肆,妳知道,婚姻失敗比單身更難受。現在的離婚率大概有百分之……天曉得,也許跟金融大廈的樓層數一樣高,值得欣慰的是,其中有不少人是多次離婚的。這不是重點,我有一次和女朋友玩一種新式的接龍遊戲,規則就是:我說出一個好萊塢女明星,對方就要接上,哪個男明星在銀幕上和她接吻過。  
 
     我要說一個卡夫卡式的故事  
 
     「薇諾娜瑞德,上帝保佑。」我說。  
 
     「伊森霍克,那部叫什麼bite,有沒有。」她回答。  
 
     「葛尼斯派特羅,那部叫great什麼的。不,等一下,她和太多人接吻過了,我要換一個,烏瑪瑟曼,不只銀幕上他們私下也接吻。」  
 
     「還不是一樣,反而更好接。勞勃迪尼洛,那部mad  dog  and誰有沒有。」  
 
     「簡直送分,好吧,回敬妳。莎朗史東,casino對吧。」這個遊戲玩到最後,我們發現,整個影劇圈的人全都互相接吻過,有的甚至和海豚接吻過。這正反應出整個現實中兩性關係的狀態,沒有長久容忍這回事,任何人都會為了玩伴女郎或健身教練這類人,暫時把戒指拔下來的。  
 
     沒錯,家庭的價值是無法取代的,但自由也是。妳不就是為了我的成長被關在家裡一輩子嗎,也許妳覺得這樣很安分;沒有冒犯的意思,但是我認為「家庭」的形式在改變,只要覺得哪裡像家,哪裡就可以是家,這樣說也許是我的頭腦有點一氧化碳中毒,但仔細想想,誰又不是呢?  
 
     我要說一個卡夫卡式的故事:一個外科整形醫生,他把一個醜人變得很漂亮,結果從麻醉中醒來時,她突然認不出這是自己,而且她的朋友與家人都拒絕相信她是從前那個人,於是大家報警把她抓起來。在受不了重重逼問下,她竟然承認自己殺死了那個人。這就是我要說的,人生是荒謬的,而且觀眾本身又是劇中的另一個演員,一切都是錯亂而卻又恰如其分。  
 
     媽,妳是個好人,有時候我真希望我們不是一家人,這樣我會更容易與妳溝通。說這些,只是想讓妳知道,我一切平安,真的不要擔憂,我會再寫信的。補充一點,前天有一個護士幫我注射藥物時,居然批評我的屁股太扁,針很難打,老天,她可能現在正在休息室和同事嘲笑我的屁股,我可能永遠沒辦法約會了,接龍遊戲玩到我這裡就斷了,所有人都在看著我,真糟,我得趕緊找個人接吻才行,當然這只是個比喻。就寫到這裡,可以嗎?祝福,兒子敬上。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敏感是上天的恩賜,所有的藝術家、文學家,都需要有一顆比別人易感的心。  
但太過敏感,則是個人的痛苦。人性美醜,絲毫不能逃過他細密的心網,甚至會被放  
大。  
回到「讀書會」,我很喜歡「躁鬱之心」這本書,  
關懷「自殺」議題的人,可以從中更瞭解自己,也更理解別人。  
理解,才能支持啊。(我反對洪蘭的「把人抓來打屁股」)  
 
雅玲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我覺得對  黃國峻生前寫給母親的信  非常有感覺,尤其在信的最後他寫說  [就寫到這裡,可以嗎?]  也是身為母親的我,心頭揪了一下,那感覺就彷彿自己  在無意識中  以身為母親的優勢  強迫自己的兒子說了許多  原本因為無法溝通  而說不出口的話。  
 
因為原本是無法溝通的,兩個世代的差異太大,生活環境的差異太大,兒子在無法溝通的狀況下試圖描述一些自己的情境,希望「有一天」也許對方能瞭解。我述說的是我所感受到的黃國峻的母子關係,因為兒子是非常細膩善感與前衛的,母親用傳統的母愛給予他的照顧不是他所需要的,所以他說:  
 
         媽,我沒事,請不要再來這裡探望我了....還有,不要再送煎餅來了....  
 
做一個文學或藝術工作者的家人是個艱難的工作吧!  既要為他們承擔現實生活的壓力,又要有能夠瞭解他們的聰明與善感,敢居於此位置的靈魂真是夠勇敢的。我在此對黃國峻的母親僅獻上我無限的敬意。其實國峻對母親是祝福著的,感覺上這封信像是  黃國峻的遺書,對母子這條最親密的關係,兒子似乎是有所交代了。  
 
Thanks  again  for  sending  us  the  letter!  
 
甜筒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讀黃國峻寫給母親的信,我也覺得很有一些感覺,幾乎可以想像黃媽媽用打毛線背心、煎煎餅等傳統式中國母親的慈愛來擁抱著孩子,而孩子卻寧願媽媽去試著學交際舞,享受屬於她自己的人生。  
   
孩子知道母親是個好人,但"有時候我真希望我們不是一家人,這樣我會更容易與妳溝通"。我想很多人都有這種經驗,愈是自已的親人,愈不容易溝通,愈是容易彼此傷害。我覺得隨著年紀增長及孩子的成長,我們做父母的得要學習如何不要把自已的期望加諸孩子身上,並且學習處理自己失望的感覺。每一代成長的環境差別真的很大,對孩子只要用大原則引導,不要事事都要去指導/關切。做一個good  listener滿難的,但卻是孩子需要的。適時的掌聲、讚美、稱許,比擔憂、責備、比較、耳提面命對孩子有用多了。做父母很難,尤其是做個聰明善感的孩子的父母更難。有時我們明明很努力要做合理的父母,孩子卻仍覺得我們無法溝溝。    
   
不過有些精神狀況好像是腦內化學不平衡造成的,和週遭環境或家人互動沒什麼關係。幾年前有一位朋友被精神分裂的女兒打死。這朋友喪夫後獨自撫育三個兒女,相依為命。女兒彈一手好琴,而且曾在麻省理工學院就讀。出了這種悲劇,也是很無奈。我只能用三世因果來解讀。  
   
淑娟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謝謝分享!  
   
唉!  好不容易  懂了大勢至菩薩所說:  父母望子女的心,  爹娘已經往生.  
   
父執輩一位長輩,  養了四個女兒,  終於最後得子.  卻因為兒子不上進,  在教訓兒子的過程中,  失手誤殺.  法官赦免他的刑罰,  快要步入老年的他,  卻因自責與失去兒子,  神情恍惚.  在醫院見到他們,  是伯母得了癌症,  他只好打起精神,  繼續做人間的功課.  
   
黃春明為我們寫下美日對臺灣的影響,  阿魯米慶幸:  大陸沒有像他那麼樣描述臺商的作家.  
   
在報上見他白法送黑髮,  哀傷欲絕的照片.  真是體會到:  佛祖拋棄皇位,  就是要追尋解放眾生之苦.  
   
這位真正的鄉土作家,  真是為我們點了盞明燈.  
   
難為他:  還寫了這篇[不回家吃飯],  也為天下喪子的父母,  同聲一哭!  
Alumi  
 
 

 
 ↑ 

此討論串共 3 筆資料







 台大登山社 / 山谷登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