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系統 ]  . 山谷會員   . 山谷聊天室   . 山谷活動   . 台大登山社活動   . 紀錄區   . 搜尋  



山谷聊天室
索引頁
山谷留言版
交流討論區
健身養身版
讀書會
悠悠40年
南南山語
南湖手扎
總圖日記
普二故事
海外飛鴻

 總圖日記   第二個十年
      列出所有文章   僅列出主題   貼討論主題 

登山供需與登山學校
發表 suza(阿霞)作者編修:附檔 / 內文
寫入 06/05/08 (一) 13:41:19 From 59.104.*
Demand  comes  first  or  supply  comes  first?  學經濟的阿貴可否賜教一下(點名了喔)  
 
記得在高中時,有一次報上登了一則石碇有楓紅的消息,就在同一個周日,班上一票愛玩的同學就殺到石碇山上去了,聞風而來的人把往石碇的巴士都擠爆了,都在那山上找阿找的,紅葉沒找著,好山好水倒看了不少。  
 
所以這市場是可以刺激的,如果不願等政府或他人邁出這登山服務業的第一步,那就要靠我們的筆及我們的腳了,去了那些好玩地方,如何去,用了那些好的服務,走了那些好路徑,住了那些好山屋,誇讚一下政府的好功德,還有那些美中不足,寫下來,投個稿,賺些稿費,過些年還可以出書,好美喔。(稿費不能只給雅玲賺,大家都來寫,都來分才好,誰怕誰)  
 
大少  
----------------------------------------  
 
才說大少不使壞就不像大少,怎麼就扔個炮杖到我身上。>_<  
Demand  comes  first  or  supply  comes  first?  這個簡單,我們經濟學的第一堂課(the  very  first  one)就說「供給是引伸的需求」,白話一點說:有人需求,就會有人想辦法去供應;色情、賭博、飲酒屢禁不絕,是最明顯的例子。  
 
既然大家有這麼多「登山服務」的需求,在市場的商業運作下,自然會有人來提供,不需要特別去設立或誘導;事實上,好些人也提出自身的經驗或擁有的資訊。我想大家所在意的是登山服務業的品質和內容為何,以及大環境是否健康,容許這樣的服務業生存。  
 
所以,與其強調台灣是否需要登山服務業,我的建議是不如大家把重點放在勾勒出一個台灣登山環境,及登山服務業在這個環境中應該扮演的角色,會比較有方向去追尋。舉例來說,美國、日本人工貴,大概很難有挑夫這樣的制度,但他們的登山服務就表現在山路的規劃、山屋的建設;尼泊爾人工便宜,犛牛多,所以適合提供大隊人工服務;反觀台灣,我們期盼的登山服務又可以是怎樣的樣式、面貌?  
 
大少要我說,我就囉囉嗦嗦說幾句,錯了你們就改。有時候想想「登山服務」背後其實是一個更大的議題  ---  我們要的是怎樣的登山環境?大家都要一個更好的東西,可是在各種主客觀條件容許的前提下,這更好的東西到底長得如何?如果連個形都不曉得,那就難動刀動槍去更改他了。  
 
-貴  
---------------------------------------------  
 
各位山谷會的理事、熱心伙伴,  
這次喜馬拉雅山區賞春健行回來後,隊員有鑑於行程中受到尼泊爾登山服務人員妥善的照顧,心生感嘆之餘,對於台灣地區的「登山服務業」也多所期盼,因此回國至今在這個議題上有著熱烈的討論。  
清談無益,不過如果能在大家的言語互動中整理出一些共識,甚至行動方向或準則,或許可以成為我們山谷會實際行動的另一個案子。  
貴  
得為我們黃文卿伙伴鼓掌喝采  
 
台灣第一所登山學校  2006年5月招生  
〔記者游太郎/秀林報導〕國內登山界期盼了20年,首座登山學校將於7月底開學,命名為「台灣登山學校」。課程將涵括中高海拔登山、高山救援及環境生態保護等課程,修滿100小時學、術科學分即取得證照。  
太管處長黃文卿指出,「台灣登山學校」將由太管處和其他國家公園共同執行,預訂5月份開始招生,7月底開學,師資將延攬包括瑞士、美國和加拿大等國的登山專家,再逐步建立本土的登山師資,並提供山友的學習和認證。  
「台灣登山學校」初期將以太管處遊客中心為學科教授中心,術科則以布洛灣及慈恩山莊為基地,包括中高海拔登山、高山救援及環境生態保護等課程。  
學生採分級制度  
黃文卿進一步表示,證照取得必須修滿課程100小時,並經證照審查委員會審查合格,取得後,前2年需每年接受證照審查委員會考核,第3年開始,每2年接受考核,考核不通過則取消持證資格。  
「台灣登山學校」學生來源也將採分級制度,希望透過正常的登山教育,讓山友們享受更安全的登山樂趣。  
除了一般山友的100小時課程訓練外,另將招收國小學童、代訓少年感化院青少年矯治團體、公司或團體人員、原住民、解說員、巡山員、消防署、林務局巡山員及保育警察等,將依據學員的特性設計不同的課程。  
課程包括登山素養、環境教育、登山倫理、登山哲學、登山美學、登山人文、登山知識技能、登山裝備、山難防治、領導統馭與自我管理、地圖判讀、指北針及GPS使用、野外求生技巧、健行技術、帳篷紮營技術及原住民文化認識等,讓通過認證的山友們,在進入山區後即能充分運用各項技能。  
 
----大少  
------------------------------------------  
 
報導中說..."希望透過正常的登山教育,讓山友們享受更安全的登山樂趣。.......讓通過認證的山友們,在進入山區後即能充分運用各項技能。"  
又說..."證照...取得後,前2年需每年接受證照審查委員會考核,第3年開始,每2年接受考核,考核不通過則取消持證資格。"  
我搞不清楚這邏輯  
登山教育的目的???與持證的目的???  
 
有人可談一下這邏輯???  
我覺得這樣的思考未免太功利  
誰介意持證???  
 
徽正  
 

 


以下列出完整討論串依 發表時間 排序
此討論串共 6 筆資料

討論串第 6 筆作者編修:附檔 / 內文
發表 Feelerusa
寫入 06/05/12 (五) 05:12:10 From 68.239.*
‘登山服務’早就存在的行業,沒有什麼可以大驚小怪的,如何企業化才是一個新的話題。  
 
意外是指意料之外,跟發生的機會的多少是兩碼事,跟陌生人的關係又扯得更遠了。徽正老大哥大概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吧,來到山上,在肉食性的動物的眼中我們也不過是他們的食物,對它們來說血的味道代表  wounded  animal  也代表  easy  meal。不只是隊伍隨時都有可能遭到攻擊〔尤其是晚上〕,更糟糕的是如果一次攻擊得逞之後〔即使得到的是其他的食物〕,對這它〔們〕來說,除了血的味道之外,連人的味道也是  easy  meal,對往後的登山者都有可能會攻擊。國家公園管理局為了民眾的安全,如果有類似的情形發生,除了附近的幾條登山步道都暫時封鎖之外,還要出動大批人力加以捕捉或撲殺。小弟在歐札克的那一次,因為附近有黑熊出沒,為了大家的安全才急著趕出山區。重點是,陌生人的生理期跟您無關,您也不方便問,人家也沒有必要告訴您,不是嗎?在美國,攜帶武器是基本的人權,您不攜帶,並不帶別人不會攜帶。我們在田納西山裡也被人家拿槍追趕出來過一次,嚇得一身冷汗,如果您在場,大概會對陌生人重新評估吧。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對不起,我可沒有您的那種雅量。  

 
 ↑ 
討論串第 5 筆作者編修:附檔 / 內文
發表 changhuicheng
寫入 06/05/11 (四) 09:18:45 From 203.73.*
既稱之為意外,機會當然小,且不分親疏,當然就不能全推給陌生人。女生的生理期、高山症、落石….等都可能改變行程,真的遇上了就面對吧,下次再來也行。報載有個老美獨自去攀岩,手臂給石頭壓住而上下不得,最後只好斷臂求生。若當時有個陌生且正生理期的女生在附近攀岩,一定可幫助他。  
關於登山服務,我還是一句話,經濟社會之下,個人的喜好就從菜單挑吧,這家不成就換另家。
 
 ↑ 
討論串第 4 筆作者編修:附檔 / 內文
發表 Feelerusa
寫入 06/05/11 (四) 02:49:29 From 68.239.*
重賞之下自有勇夫,只要有人出得起錢,就會有人肯出力的,登山服務的行業不會落的。  
至於『天涯若比鄰,有時陌生人也會有意外的驚喜』還是有相當的保留,一方面要看所碰到的意外是什麼來定。我碰過兩次因同行的女生的生理期,營地半夜遭到浣熊跟狐狸的騷擾,損失帳棚事小,全隊的人半夜都爬起來跟浣熊跟狐狸大戰〔威斯康辛州那次營區離大路不遠﹔在阿肯薩斯州歐札克的那一次,就沒有那麼幸運,六天的路程剛好走到一半,女生的生理期在山區是不很安全的,隔天一方面趕著離開山區,一口氣將三天的路程一天趕完,一方面因失眠半路暈了兩個,還好沒出人命〕。還好不是碰到灰狼、山獅或是灰熊,很多國家公園內是不能生火的,最多只能帶獵刀自保。總不能碰到人就問是不是生理期吧,對不起,這種意外的驚喜少來也罷。
 
 ↑ 
討論串第 3 筆作者編修:附檔 / 內文
發表 changhuicheng
寫入 06/05/10 (三) 08:54:24 From 203.67.*
阿輝  
「爬不動就不要去,跟陌生人一點也不好玩」,話是不錯,但人是經濟動物,要追求最佳利益。出門要搭飛機火車,上館子,聽音樂會,周圍不都是陌生人?所謂的已開發國家其服務業占GNP的百分比可高得很。登山服務也是提供登山的多元機會,是經濟行為,個人的喜好就從菜單挑吧。天涯若比鄰,有時陌生人也會有意外的驚喜。  
 
徽正  

 
 ↑ 
討論串第 2 筆作者編修:附檔 / 內文
發表 Feelerusa
寫入 06/05/10 (三) 04:09:48 From 68.239.*
Mmmm~  又有人可以當校長,又有人可以當講師,差旅費、講義費…  好像又有得撈一筆。  
太離譜了吧,沒有上‘登山學校’就沒有辦法享受登山的樂趣?爬山還要什麼證照?我就不信外國的所謂的登山專家,會好到那裡去。在  Iowa  State  University  唸書期間,出入落磯山脈多趟,也沒有聽說過要證照。登山的路線依路線上的營地大小來決定每天所容許進入的人數,大部分的路線都是當場辦理,今天排不到,明天請早,絕無例外〔1987  年在  Devil  Tower  底下排了兩天,都沒排上,盤纏有限,直好打到回府,白跑了一趟〕。只有少數地區則以抽籤的方式來決定。好像沒有什麼其他的證照,只知道萬一發生意外,我爹娘要負擔收屍的費用〔包括人員和設備〕,如果遭到野生動物的攻擊時,自認倒楣。但是個人行為危害野生動物的安全或是生態環境污染,巡山員發現,可以當場遞解離開山區,如果因不服巡山員的指導,因反抗而受傷〔可能會挨槍〕,不得提出告訴。  
至於所謂的‘登山服務’美加地區到處都有,出租裝備、牲口甚至嚮導或是挑夫,沒有公定價格,‘用嘴巴’找就可以找到。我個人的原則是『沒有那種肚子,就不要吃那種瀉藥』,爬不動就不要去,跟陌生人一點也不好玩,不是嗎?  
 
阿輝
 
 ↑ 
討論串第 1 筆作者編修:附檔 / 內文
發表 suza
寫入 06/05/08 (一) 13:41:19 From 59.104.*
Demand  comes  first  or  supply  comes  first?  學經濟的阿貴可否賜教一下(點名了喔)  
 
記得在高中時,有一次報上登了一則石碇有楓紅的消息,就在同一個周日,班上一票愛玩的同學就殺到石碇山上去了,聞風而來的人把往石碇的巴士都擠爆了,都在那山上找阿找的,紅葉沒找著,好山好水倒看了不少。  
 
所以這市場是可以刺激的,如果不願等政府或他人邁出這登山服務業的第一步,那就要靠我們的筆及我們的腳了,去了那些好玩地方,如何去,用了那些好的服務,走了那些好路徑,住了那些好山屋,誇讚一下政府的好功德,還有那些美中不足,寫下來,投個稿,賺些稿費,過些年還可以出書,好美喔。(稿費不能只給雅玲賺,大家都來寫,都來分才好,誰怕誰)  
 
大少  
----------------------------------------  
 
才說大少不使壞就不像大少,怎麼就扔個炮杖到我身上。>_<  
Demand  comes  first  or  supply  comes  first?  這個簡單,我們經濟學的第一堂課(the  very  first  one)就說「供給是引伸的需求」,白話一點說:有人需求,就會有人想辦法去供應;色情、賭博、飲酒屢禁不絕,是最明顯的例子。  
 
既然大家有這麼多「登山服務」的需求,在市場的商業運作下,自然會有人來提供,不需要特別去設立或誘導;事實上,好些人也提出自身的經驗或擁有的資訊。我想大家所在意的是登山服務業的品質和內容為何,以及大環境是否健康,容許這樣的服務業生存。  
 
所以,與其強調台灣是否需要登山服務業,我的建議是不如大家把重點放在勾勒出一個台灣登山環境,及登山服務業在這個環境中應該扮演的角色,會比較有方向去追尋。舉例來說,美國、日本人工貴,大概很難有挑夫這樣的制度,但他們的登山服務就表現在山路的規劃、山屋的建設;尼泊爾人工便宜,犛牛多,所以適合提供大隊人工服務;反觀台灣,我們期盼的登山服務又可以是怎樣的樣式、面貌?  
 
大少要我說,我就囉囉嗦嗦說幾句,錯了你們就改。有時候想想「登山服務」背後其實是一個更大的議題  ---  我們要的是怎樣的登山環境?大家都要一個更好的東西,可是在各種主客觀條件容許的前提下,這更好的東西到底長得如何?如果連個形都不曉得,那就難動刀動槍去更改他了。  
 
-貴  
---------------------------------------------  
 
各位山谷會的理事、熱心伙伴,  
這次喜馬拉雅山區賞春健行回來後,隊員有鑑於行程中受到尼泊爾登山服務人員妥善的照顧,心生感嘆之餘,對於台灣地區的「登山服務業」也多所期盼,因此回國至今在這個議題上有著熱烈的討論。  
清談無益,不過如果能在大家的言語互動中整理出一些共識,甚至行動方向或準則,或許可以成為我們山谷會實際行動的另一個案子。  
貴  
得為我們黃文卿伙伴鼓掌喝采  
 
台灣第一所登山學校  2006年5月招生  
〔記者游太郎/秀林報導〕國內登山界期盼了20年,首座登山學校將於7月底開學,命名為「台灣登山學校」。課程將涵括中高海拔登山、高山救援及環境生態保護等課程,修滿100小時學、術科學分即取得證照。  
太管處長黃文卿指出,「台灣登山學校」將由太管處和其他國家公園共同執行,預訂5月份開始招生,7月底開學,師資將延攬包括瑞士、美國和加拿大等國的登山專家,再逐步建立本土的登山師資,並提供山友的學習和認證。  
「台灣登山學校」初期將以太管處遊客中心為學科教授中心,術科則以布洛灣及慈恩山莊為基地,包括中高海拔登山、高山救援及環境生態保護等課程。  
學生採分級制度  
黃文卿進一步表示,證照取得必須修滿課程100小時,並經證照審查委員會審查合格,取得後,前2年需每年接受證照審查委員會考核,第3年開始,每2年接受考核,考核不通過則取消持證資格。  
「台灣登山學校」學生來源也將採分級制度,希望透過正常的登山教育,讓山友們享受更安全的登山樂趣。  
除了一般山友的100小時課程訓練外,另將招收國小學童、代訓少年感化院青少年矯治團體、公司或團體人員、原住民、解說員、巡山員、消防署、林務局巡山員及保育警察等,將依據學員的特性設計不同的課程。  
課程包括登山素養、環境教育、登山倫理、登山哲學、登山美學、登山人文、登山知識技能、登山裝備、山難防治、領導統馭與自我管理、地圖判讀、指北針及GPS使用、野外求生技巧、健行技術、帳篷紮營技術及原住民文化認識等,讓通過認證的山友們,在進入山區後即能充分運用各項技能。  
 
----大少  
------------------------------------------  
 
報導中說..."希望透過正常的登山教育,讓山友們享受更安全的登山樂趣。.......讓通過認證的山友們,在進入山區後即能充分運用各項技能。"  
又說..."證照...取得後,前2年需每年接受證照審查委員會考核,第3年開始,每2年接受考核,考核不通過則取消持證資格。"  
我搞不清楚這邏輯  
登山教育的目的???與持證的目的???  
 
有人可談一下這邏輯???  
我覺得這樣的思考未免太功利  
誰介意持證???  
 
徽正  
 

 
 ↑ 

此討論串共 6 筆資料







 台大登山社 / 山谷登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