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入 05/04/15 (五) 21:28:56 From 68.215.* | 遠見雜誌最近期「李國修用淚水洗滌人生」的故事,搭配了讀書會情緒話題,我有以下的整理。(sorry一邊翻書慢工出細活,嘿,不要刪,阿雪嘔心之作不看可惜哦。) 「百變奇男李國修看卡通也能哭得要死,他藉由表演深切體會人性的七情六欲,他想在解敟屏風後要去當「流眼淚運動」協會理事長,發揚流淚情緒管理,他認為敢於在大眾面前流淚是一種自信與權利。」 文章第一個小故事是有關他的國一兒子,因為功課爛的困擾及自責來找他說話,這孩子第一句話問:爸爸,你是怎麼找到自己的?(忍不住岔題一下,真不愧是藝術創作者的兒子,可能心情一大堆,說不定也是聲淚俱下,但問話可說得真藝術!) 故事沒有李國修與兒子溝通一個半小時的內容,但寫到他鼓勵兒子 「今天的總統英文也很爛接,待外賓要找翻譯,但他英文爛他還是總統。」另外他對兒子說: 「不要急、不要怕,要找到自己,首先要找到自己的興趣。」 這兩句話可以說就是處理情緒的兩種方法,前者是「情緒焦點」,後者是「問題導向」的處理。我們如果找得到問題、情緒或壓力的來源,又有具體的解決方法,就可以逼近問題,面對它、解決它。例如英文差,可以選擇對抗,也就是加強英文能力,結交外國朋友;也可以移除英文的威脅,選擇不用讀英文的科系,避免去使用英文的場所等。 情緒焦點的因應方式,常用在無形的、或比較「不可控制壓力源」的衝擊上。沒能改變壓力來源,但可以透過使情緒覺得不錯的活動來改變自己。例如,面對親人突然的事故、發現孩子不是天才,我們無法改變事實,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感受與想法來紓解壓力,將焦點放在身體上的活動,以改善壓力造成的緊張及生理的不適,或者使用藥物、運用放鬆及生理回饋等技巧紓解生理的壓力。或者用所謂的分心的策略,讓自己投入工作或旅遊等,忘卻不愉快、恐懼的情緒。 改變對事情觀點的想法(認知)是最重要的改變情緒焦點的策略,對壓力事件「重新評估」是一個方法,例如以不同角度重新看情境,或以不具威脅、滑稽可笑的方式來看壓力源(把老師看成穿著衣服的狒狒),恐懼立刻減低。另一個改變認知的方法是「重新分析」或「重新建構」我們對壓力的反應,例如有人每當有壓力就去收容殘障機構做義工,回來後覺得自己再沒有什麼好擔心、害怕了。還有那個故事「原來因為沒有鞋子穿而哭泣,直到遇到一位沒有腳的人。」也說明思考轉換的重要性。 每個人可以同時使用「問題導向」或「情緒焦點」的壓力因應方式,因應策略愈多,成功因應的可能就愈高。每個人都各有一套對自己最有幫助的因應方式,而「自信」可以讓我們避免去經歷許多壓力的衝擊,因為我們相信自己可以容易得到因應壓力的資源。還有尋找社會支持的資源也是因應壓力的方法之一,像登山社、讀書會裡每個人都被接納、被關心、被尊重的重要連結,就是一種難得的社會情緒的支持。 文中另一「不按門鈴」故事,大意如下: 起因於1983年綜藝一百時代,我去銀行存款,旁邊的婦人用不友善的眼神看我,我很驁訝,但微笑以對,她第一句話說: 「你們不要以為演電視的有什麼了不起?」 我根本不認她,因為我是藝人還是保持微笑,結果她第二句話: 「如果我們不喜歡,我們就按遙控器轉台。」 這兩句讓我不知道哪裡得罪了她? 我這A型魔羯座個性,不斷的自責與自省,隔天想去問銀行查這位婦人,想去她家「按門鈴」,開門後我會向她說:「這位太太你好,昨天……,我爸爸做戲鞋,他一輩子教我如何…我要解釋自己。」這畫面不斷擴大……,算算當時全台1,600人,每家四口人算算共有200萬戶,我如果去一家家解釋「我是誰?請你尊重我。」每次要兩小時,每天向四戶人家說明,那麼我要花1,370年才能說完!人的壽命如果有兩千年,我也不願花1,370年只為了解釋我是誰。…你家的門鈴我不按,我何必對你解釋我是誰?人活著不是為了解釋自己而活,這也就是要有自信。 如果你能清楚這觀念,我可以拍胸脯跟你保證,你不會得憂鬱症,因為你對生命有感覺、你知道如何溝通,你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故事總是兩個主角臨時湊一起就發生了,探討全部問題可以寫論文,就簡化探討看他們這般行為背後可能有的「行為的起因」。首創歸因理論的一位心理學家認為: 1. 一般人在歸納行為成因上有兩大方向「內在性情」與「外在情境」。 2. 人們對「他人」行為的歸因,傾向於做內在性情歸因,而不是外在情境歸因(基本歸因謬誤)。這故事裡我看到這兩個說法。 李國修面對這麼不客氣的婦人,他立刻想「是不是我得罪她什麼?我做錯什麼?」 這就是一般人面對壓力,常有的往自己的人格、態度或個性去找原因,尤其將「一日三省吾身」視如呼吸般重要的人,遇到問題先來個自責(君不見本會會員比比皆是啊!);在東方養育之道常見「知錯必改、見賢思齊、謙虛為懷、不居功、不驕傲」等美德上的期待,更有父母老師進一步要求子孩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對課業及成績斤斤(分分)計較,甚至在成績不理想時駡小孩笨、很沒用(註:可憐也許這位師長也是同樣環境長大的受害者),這樣的後果對孩子容易產生貼標籤的效果,使得孩子真的以為自己笨,才會成績差,再也無法改善。這些種方式對待小孩,很容易造成孩子習慣以「內在性情」來歸因自己的失敗。也許這是東方人比西方人在學業上有更多挫敗感原因之一。 有一研究指出,憂鬱症的產生,也可能與自我挫敗的歸因模式有很大的關聯,有好的結果就歸因在變動性很大的外在情境(如運氣),而把失敗歸咎於自己不易改變的性情或能力,會使得自己愈來愈感到無力感,愈來愈無法掌控自己的生命,愈來愈喪失自己的自信心,最後鬱鬱寡歡,甚至想放棄自己的生命。 回到胡說李國修一頓的那位婦人,先猜想那畫面,也許那天銀行人很多或那天天氣很糟,或這位婦人和先生吵了一架,她的一肚子壞心情不知如何處理,但一看到李國修立刻發飇,她就是以「內在的性情」方式批評他:「不要以為你是…就自以為了不起。」這樣直接就通常會造成人際的衝突,並使當事人產生挫折感。許多人強調人際關係要好,就是「要對事(情境),不對人(性情)」,這位婦人的挑釁做法很明顯,如果我們在旁邊,一定為她捏一把冷汗,所幸後續沒有火爆場面。 其實人們也不全然這麼沒理性,單靠片面訊息就推論別人行為發生的原因,但我們平日可能沒有多方面觀察,只把注意力放在突顯的焦點資訊,忽略其他重要背景資料(這稱為認知吝嗇者),而犯下錯誤歸因;然而遇到重大事件或特別須要的事,人們大都會適度調整,像個科學家用謹慎的態度來進行歸因。比方像老師大半認定打瞌睡、不專心是不好的行為,而將此類的學生歸為不知上進或態度惡劣的學生,但家訪後發現學生每天早起幫忙賣早點,老師對這學生的歸因及印象就可能因此而改變了。 附帶一提,通常人們推論別人行為起因,會將對象歸為那一類的人,或認定他的行為就是表現他自己,而非他們所處的情境造成那樣的行為,也就是我們常會低估社會情境的影響力。這也許是血型、星座等算命興盛原因之一。 故事裡,李國修的受傷是用「不必按門鈴」的頓悟給化解了(也許他有去諮商),但我相信他藉由戲劇的大哭大笑,不知用了多少淚水修復強壯自己,也灌溉他的家庭與表演團體。換個方式形容他,李國修經由創作,一次又一次的試著「穿別人的鞋」,那鞋子的大小是無法改變的,因為每個人的鞋不必旁人的同意就是自己的鞋,他穿著別人的鞋,在每個生命的生老病死裡,體會著喜怒哀樂愛惡欲,他用他愛哭的真性情走出了自信與沈穩,也走出寬廣的藝術人生。 雖然我也不太喜歡李國修(不要問我的歸因!),但路上看到他,那婦人的話我是說不出來的,曾經愛哭的我,還是被他的淚水感動到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