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系統 ]  . 山谷會員   . 山谷聊天室   . 山谷活動   . 台大登山社活動   . 紀錄區   . 搜尋  



山谷活動
索引頁
列出所有活動
列出活動報名
列出活動討論
雪地攀登訓練 室內課(I)
指定活動管理者 /  編修活動 /  檢視與編修報名者清單 / Email 通知 
領隊: 賴明佑代貼
活動管理者: mingyu(阿佑)
時間: 13/12/23(一) 至 13/12/23(一) 共 1 天
開始地點: 台北
發表者: 13/12/21 (六) 18:13:56   mingyu(阿佑) 140.109.*      
最後修改: 14/01/04 (六) 23:55:12   mingyu(阿佑) 140.109.*      
人數限制: 不限制
有效報名人數:
報名者清單: 報名已結束


經由地點:
結束地點:
活動分類: 教育訓練
登山類型:
活動難度: 適合大眾參加
行程說明:
這個冬季,  台大山社再度舉辦雪訓,  由幾位伙伴(賴明佑.吳一青.蔡及文.黃思維.游旨价)協助訓練.  今年參加的人多,  較熱鬧.  
 
雪訓室內課主要是以<登山聖經>為教本的讀書討論會,  (I)有三個講述討論題材:  台灣冬山概況.  雪地生活.  雪地保健,  有興趣的伙伴可以來參加.
 
飲食(水)注意事項:
裝備注意事項:
住宿注意事項:
交通注意事項:
費用(台幣): 免費
領隊電話:
嚮導:
留守人:
留守人電話:
備註事項:
行前會議時間:
集合時間地點:
12/23  pm  6:30  台灣大學學生活動中心二樓  台大山社社團辦公室
 
是否需報名: 不需報名,請於集合時間於集合地點集合即可
報名電話:
報名期限:


活動相關討論:
 
13/12/27   □ 台灣冬山概況  10   mingyu 台北





討論串主旨:台灣冬山概況
以下列出完整討論串依 發表時間 排序
此討論串共 1 筆資料

討論串第 1 筆作者編修:附檔 / 內文
發表 mingyu(阿佑)
寫入 13/12/27 (五) 14:27:04 From 140.109.*
(以下是最近整理的資料,  對台灣冬山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  
 
 
[台灣的冬山]  
 
台灣的冬山,指冬季(12月上中旬-3月上旬)出現下雪或結冰的山區,包括﹕  
(1)大部份3000m以上的高山,基本上每年都會下雪或結冰。  
(2)少部份2000m的山,例如太平山、北插天山,幾乎每年都會下雪、或結冰、或有霧淞。  
(3)有些北部1000m的山,例如七星山、大屯山,3-5年有一次下雪或結冰。  
(4)最極端的例子是接近平地的松羅村(海拔200m左右)也曾下雪,可能30年一次。  
以下主要針對3000m以上的高山來討論,每年會下雪、積雪、結冰。  
 
 
[天氣]  
 
冬季的天氣,大致上北部高山比南部高山差(就如同北部平地比南部平地的天氣差)。北部高山,平均5天中有3.5天是會下雪或雨雪混合下的壞天氣(其中南湖約4天、雪山約3天),而南部高山(玉山山區),5天中有1.5天是壞天氣,所以北部高山下雪較多,而南部高山下雪較少。如果是一般的壞天氣,白天間斷下小雨、小雪、冰雹,晚上則間斷下小雪,而如果是冷鋒過境,則白天晚上都會下雪,甚至出現暴風雪。  
 
氣溫—3400m左右的高度(此海拔約為冬季高山營地的高度,包括南湖下圈谷、雪山黑森林營地、玉山西南側排雲山莊、玉山東北側老濃溪營地、奇萊稜線山屋等),白天約0~+3度(若天氣好時,溫度可能再提高3度),夜裏約為-3度。寒流來時,氣溫會降5~7度左右,達到-10度(而玉山頂的極端溫度約-18度)。一個簡單的估計是﹕冬季高山3400m處的氣溫是當時台北市氣溫減掉15度,例如若白天台北市氣溫為+15度時,則高山3400m處為0度,若夜晚台北市氣溫是12度,則3400m處是-3度。  
 
風--有別於低海拔的東北季風,3300m以上高山,冬季有強的西風,風速常為每秒大於5公尺,而玉山頂的風速可以達到每秒17公尺(瞬間陣風可達每秒27公尺,也就是時速100公里),已經是輕度颱風的程度。這個西風是環球西風(也稱為噴射氣流)的一部份,可以讓熱氣球環繞地球一圈、讓聖母峰頂吹起雪煙、讓飛機由西往東飛比由東往西飛較省時。夏天時,西風在高空吹(5000m以上,各緯度不同),冬天時,西風會降低海拔,低緣可至3500m左右。  
 
 
[下雪]  
 
氣溫要低、且有水氣,才會下雪。若只是氣溫低於0度,但缺乏水氣,則好天氣時,溪水會結冰瀑、而湖水會結冰面,若是有霧的天氣,則會到處結霧淞(例如樹枝上的冰)。  
 
台灣高山主要降雪原因是冷峰過境,通常冷氣團南下時,其前鋒(冷鋒)會帶來壞天氣,降下雨雪,之後天氣轉好,氣溫降低,可能降至寒流程度(台灣北部平地氣溫低於+10度,而3400m高山低於-6度)。冷鋒會帶來可觀的降雪,一場雪可增厚10-30公分,而若下大雪時,一天一夜可以下60公分厚。北部的南湖與雪山,天氣較不好,平常沒有冷鋒過境,也會斷斷續續下雪。  
 
下雪量與山區有關,大致上是北部多於南部,次序大致如下﹕  
(1)南湖、雪山  
(2)奇萊  
(3)合歡、玉山  
(4)能高  
(5)秀馬、三叉、向陽、關山等  
 
下雪季節,常由12月中旬開始,持續至3月上旬,有時也會到4月初。(極端的例子是10月就開始下雪,持續到隔年5月)。  
 
高山的下雪量,可以由中央氣象局的雨量資料來估計。例如合歡山頂當天的下雪量,可由其氣溫在-0.5度以下時鄰近山區的累積雨量,乘以10來估計(鬆雪的密度約為水的10%),例如鄰近山區雨量是5mm,則雪量約5cm。  
 
除了下雪與雨,有時甚至會有冰雹(夏天也會有),是大氣對流旺盛的結果。曾經於1983年一月底的夜晚,在大霸尖山的九九山莊遇到閃電雷擊,下了一場大冰雹(也混著雨與雪),如槍林彈雨般砸在鐵皮屋頂,約兩三個小時裏,下了約10公分厚的珠子冰雹。  
 
 
[積雪]  
 
隨著一場一場下雪,雪逐漸越積越厚,積雪較多的時間是一月中旬至二月下旬(其中以二月中旬最多),這段時間雪線大致維持在3100m-3200m之間(差不多就是森林與草坡的交界處或稍高一點),不過雪線高度會隨著山區而有不同、以及隨著南坡或北坡而有些差異。  
 
積雪量與山區有關,大致上是北部多於南部,次序大致如下﹕  
(1)南湖、雪山(積雪最深處,常是80公分以上,極端的案例約200公分)  
(2)玉山、奇萊  
(3)合歡  
(4)秀馬、三叉、向陽、關山等  
 
積雪量也與地形有關,以可以收集滾落或被風吹落的雪的地形,例如岩壁底、雪坡底、或雪溝最多(厚度經常大於80公分),而山頂有強風、且被太陽曬到,積雪較少(一般來說厚度少於50公分)。  
 
積雪也會受熱融化,在南湖圈谷底部的平坦地,於高溫(+5度左右)大太陽下,一天可以融化5~7公分雪,相當快速。所以積雪量與山的坡面方位也大有關係,以曬不到太陽的北坡積雪最多,東坡其次,(例如﹕雪山東北向冰斗、南湖大山東坡與主東鞍交接處、中央尖山北向劍溝、玉山北壁各條雪溝底部等,是台灣高山積雪最厚的地區),再來是西坡,而南坡因太陽照射最多,雪易融化,積雪最少。  
 
 
[冰雪的樣貌]  (天空中)  
 
天空中的水氣處在低於0度的環境,就會凝結為雪粒。雪為六角對稱結晶顆粒,大略呈樹枝狀成長,有許多空隙,外觀有點像扁六邊形。雪的結晶與當時的溫度與溼度有關,據說沒有兩個雪粒是一模一樣的。雪粒表現有大有小,一般常見到的是小雪粒(小於2mm),而下大雪時有大雪花(可以達15mm),小雪粒就像細沙,只不過雪粒的比重小,會飄然而下,而大雪花就像羽絨毛,據說是接近0度下濕雪時比較會出現,也是飄然而下。可以用手掌接住飄下的雪來觀察。  
 
有時會有冰雹,是大氣對流旺盛的結果。冰雹是白色的顆粒,大小約2mm-5mm,是實心的,就像小珠子一樣,砸到物體會噹噹作響。  
 
 
[冰雪的樣貌]  (地面上)  
 
剛下的雪是蓬鬆狀堆積,表現為鬆雪﹔然後因(下層)被重力壓緊、(上層)被風吹壓、(上層)受熱融雪再結凍等影響,而變得較密實,成為硬雪﹔如果融化成水後再結凍,則會直接凍成冰,表現為冰面、冰瀑。(另外,山徑上受人踩踏的雪,也易變成硬雪或冰,在清晨很滑,對人的行進構成障礙。)  
 
地面的雪粒會受風吹的影響,而出現移動,使得(a)雪面出現波紋,(b)稜線出現雪庇(雪簷),(c)崖壁出現雪瀑。其中(b)是稜線上,風從一側(西側)吹過來,將雪粒颳過稜線,在背風側(東側)迴旋凝聚,形成懸出的雪庇。曾在雪山往雪山北峰的稜線,看到懸捲出60公分的大雪庇,且有上下兩層雪庇。而(c)出現在陡溝的下方崖壁,當正在下大雪,或剛下完大雪、但接著有大風颳起時,溝中的雪粒便如瀑布般落下。曾經在玉山北壁1號溝底部,看到壯麗的、飄動的雪瀑。  
 
雪融化後可轉為冰,其轉化程度在各山區不太一樣,南部的高山(玉山山區)因為晴朗天氣較多,日夜溫差大,白天溫度高於0度,利於雪融化,夜晚溫度遠低於0度,有利於雪水結為冰,所以南部高山較常見到冰,而北部高山天氣常不好,一方面雪較不易融化,另一方面又持續下新雪補充,所以較少見到冰。結冰常出現在雪溝或雪坡有露岩落差的地方,呈現為冰瀑,這是因為落差處較陡,下雪時不易積雪,所以雪少,但天氣好時,上方雪坡的雪融化後,會有水滴流下,在夜晚低溫時凍成冰瀑。較顯著的冰瀑有﹕  
(a)玉山主峰北壁多條雪溝落差處、玉山東峰北壁下方。  
(b)雪山黑森林的一片冰瀑  
(c)南湖下圈谷下方的南湖溪邊  
(d)中央尖劍溝3200m側邊,有一道35m高的壯觀冰瀑。  
(e)合歡山武嶺與松雪樓之間公路旁  
(*)大霸尖山西北壁,有約5m長的懸冰柱,冰柱的底端是尖的,當走過冰柱下方時(在此地上常有結冰),很怕被突然落下的尖冰柱刺到。  
 
冰雪樣貌還有(a)湖水結凍成冰面、(b)水氣結凍成霧淞。(a)湖水或溪潭結冰,就會出現冰面,冰面是從湖的邊緣往中間結凍過去。曾經在能高古道旁的天池,遇到池水結出一層平滑的厚冰,人可以站在冰上照相。(b)溫度低於0度,且有霧氣時,霧被風帶到樹枝等物體表面,便會凝結成粉冰般的霧淞,霧淞會在向風側而不是背風側成長,可以長至20公分長。曾經在審馬陣山往南湖北山的山坡,看到樹都結滿霧淞,但地面卻沒有積雪,呈現一片白色的冰樹站在黃色的草坡上,有點怪的美妙畫面。  
 
 
[雪地活動]  
 
(1)賞雪景  
(2)打雪仗、滾雪球  
(3)堆雪人、雕冰  
(4)雪地露營、搭建雪屋  
(5)滑雪、溜冰  
(6)攀登雪峰、冰瀑  
(*)觀測氣象(玉山)—觀測員用小鋤頭砍雪階,並鋪砂石片來防滑,以穿越雪地。  
(*)動物活動—雪地有鳥類、黃鼠狼、山羊等動物活動,有時可見到牠們的腳印。  
 
 
[冬攀時機]  
 
雪太鬆軟,則踩踏不實在,做的雪地固定點也不穩,所以剛下完大雪後,最好等幾天,讓雪穩定密實、也讓雪崩盡快過去,才較適合攀爬。  
 
積雪要到一定量~30公分厚,踏足點才較安穩,才較適合攀爬。在玉山北壁、雪山東北側冰斗、南湖東坡、中央尖東北面等台灣積雪最多的地區,適合冰雪攀登的時間可能由12月下旬持續至三月中旬(雪多的地方可以至四月上旬)。  
 
 
[冬攀路線]    
 
以下粗略整理高山冬攀路線,以阿爾卑斯冰雪岩路線難度標準來標示。  
 
攀登難度                        冰雪坡度          爬岩肢體難度  
1.  F(簡單)                    <35                        
2.  PD(有點難)            35~45                5.0-5.2  
3.  AD(有些難)            40~55                5.3-5.6  
4.  D(難)                        50~70                5.7-5.9  
5.  TD(很難)                  65~80              5.10a-5.10b  
6.  ED(極難)                  80~90              5.10c-5.11c  or  aid  
 
(1)傳統路線登雪峰  
 
(a)石門山(難度1)﹔合歡北峰(難度1+或2-)﹔合歡東峰(難度2-)。  
(b)雪山(難度1+至2-),由冰斗山腰路轉接山頂稜線的路段較陡,有時有薄冰雪,要小心。  
(c)南湖大山(有繩索,難度2+),其中五岩峰較陡,常積雪、不常結冰,在此國家公園有架設繩索,而由北峰下至圈谷路段,風大,有可能滑落。  
(d)玉山(有鐵鍊,難度3-),風口附近風很大,地形較陡,且常有冰(有時雖沒雪,但岩石有一層透明的薄冰,可說是陷阱),滑落很危險。最後由風口登頂這一段雖有架設鐵鍊,但雪大時鐵鍊以及路徑會被雪埋住,局部就形成陡雪坡且沒有鐵鍊,所以雪大時,只有熟練雪攀技術的山友才適合攻頂。  
(e)奇萊北峰(有繩索,  難度3-),奇萊主峰(難度2+或3-)。  
 
(2)雪稜縱走(以下難度標示,沒有考慮重裝因素以及局部路段不易找路)  
 
(a)玉山至玉山南峰(難度3),玉山至玉山東峰(難度3),玉山至玉山北峰(難度3-)。  
(b)雪山至雪山北峰(難度3-),聖稜O逆時針(難度3)。  
(c)南湖北山經五岩峰(有繩索,難度2+)至南湖大山至南湖南峰(難度3)。  
(d)奇萊連峰(難度3)。  
 
(3)雪溝及冰雪岩壁攀登  
 
(a)玉山  
   主峰北面傳統路線至風口(難度2+).至山頂(難度3-)  
   主峰北壁1號溝(難度為4+或5-)  
   主峰北壁2號溝(難度為4+)  
   主峰北壁3號溝(難度為3)  
   主峰北壁4號溝(難度為2+或3-)  
   主峰北壁5號溝(難度為2+或3-)  
   主峰北壁6號溝(難度為3-)  
   南峰北壁中央溝(難度為3)  
   東峰北壁?  
(b)雪山  
   傳統路線登雪山(難度1+或2-)  
   冰斗經雪山北鞍登雪山(難度2-或2),冰斗經雪山北鞍至翠池(難度2)  
   冰斗直登雪山偏東(難度2或2+)  
   冰斗直登雪山中間(難度2+或3-)  
   北稜角東南側傳統路線(難度2+或3-)  
(c)南湖  
   南湖大山東面1號溝(難度2+)    
   南湖大山東面2號溝(難度3)  
   南湖大山北壁?  
(d)中央尖  
   中央尖劍溝傳統路線(難度2或2+)  
   中央尖山東北壁1號溝(難度2+)  
   中央尖山東北壁2號溝(難度2+或3-)  
   中央尖山東北壁3號溝(難度3-)  
   中央尖北壁(難度5-)  
(e)奇萊  
   主峰西側傳統路線(難度2+或3-)  
   主峰北面(難度3-或3).  
   北峰南側傳統路線(難度3-)  
   北峰北壁?  北峰西壁?  
 
 
[冬季登山的不利或危險因素]  (後面四點在台灣碰到的機率較低。)  
 
(1)滑落--較硬的冰雪坡、或岩石上有薄冰,(或是冰爪步不熟練,絆倒),易造成滑落。以下是高山傳統路線易滑落地點﹕(a)玉山,風口附近,地形較陡、風大,常有冰(有時雖沒雪,但岩石有一層透明的薄冰,可說是陷阱),在此滑落很危險。(b)雪山,由冰斗山腰路轉向山頂稜線的地方,局部較陡,有時有薄冰雪。(c)南湖五岩峰及由北峰下至圈谷路段,較陡、風大,幸好這裏較少出現冰。(d)大霸尖山西北壁底,懸冰柱下方路徑常會結冰。  
 
(2)迷路--雪蓋住路徑,就看不出路徑在哪裏,包括草坡、碎石坡、灌木叢、森林等地段,都可能發生。有時去程有走出路徑,但回程時,路徑卻被新下的雪、或大風吹雪掩埋。(國外積雪多的地方,會在雪上插有紅布條的箭竹來標示路線。)  
 
(3)障礙--(a)厚鬆雪--讓人腳陷入,行進很費力,有些地方表面雪變硬,但下面是鬆的或是空的,很難拔出陷入的腿。(b)厚雪積在高箭竹—山徑兩旁的箭竹被雪壓彎、交叉,與雪共同形成堅固結構,讓人鑽也不是、爬也不是,阻礙行進。例如雪山下志佳陽途中,就有這種障礙。(c)陡岩面有鬆雪或薄冰—鬆雪或薄冰都不易支撐重量,使得行進受阻。  
 
(4)暴風雪--能見度低、風大,易迷路、失溫、凍傷。有時還會下雨,使衣服溼掉,易導致凍傷或失溫。有次暴風雪中登雪山,白茫茫一片,連腳下的鞋子都看不見。  
 
(5)大太陽--陽光被雪面強烈反射,易造成雪盲、曬傷。  
 
(6)雪崩--在積雪厚的稍陡坡面,例如南湖東坡底、玉山北壁4號與5號溝底、中央尖劍溝等,都發生過雪崩。其中中央尖劍溝曾有較大規模的雪崩,由3250m崩至3050m,造成3050~3150m有大量雪塊堆積,其中雪塊可大至60~70公分,這種雪崩規模,可以將人掩埋,所以在大雪後前往中央尖,要特別注意。  
 
(7)雪庇垮--雪山至雪山北峰、玉山至玉山南峰、以及南湖五岩峰等稜線,是雪庇會出現的地段。因為稜線上吹西風,所以雪庇出現在稜線東側,也因此,大雪後走這些稜線時,不要走在稜線最高處,要走稜線西側稍下方,以免踩到的雪庇垮掉,造成摔落,也不要在稜線東側下方,以免被垮掉的雪砸傷,或砸後滑落。  
 
(8)樹枝上厚雪垮下--大雪後,經過樹林時,要注意樹枝上的雪團是否會融化垮掉,以防被砸傷。  
 
(9)腳掉入裂隙--積雪厚時,玉山北壁6號溝、中央尖劍溝旁的側溝等的雪會滑移,出現裂隙,行經這些地方,注意腳不要陷入裂隙受傷。  

 
 玉山主峰北壁的攀登路線(606 KB)
 玉山南峰北壁的攀登路線(90 KB)
 雪山冰斗的攀登路線(167 KB)
 南湖大山東面的攀登路線(281 KB)
 中央尖山東北面的攀登路線(198 KB)
 中央尖劍溝側邊有一道35公尺高的冰瀑(196 KB)
 玉山北壁一號溝底, 被大風吹落的雪粉, 形成一陣陣飄動的雪瀑(約30m高).(190 KB)
 中央尖劍溝於1993年2月上旬至中旬期間出現大雪崩, 照片中間的紅色小點是人.(251 KB)
 南湖審馬陣山坡的怪異景觀: 通常的情況是地面有雪. 樹上沒雪, 而此地是草坡無雪. 但高大豎立的冷杉結滿冰(霧淞)(275 KB)
 2013年底在玉山北峰氣象站所測到的強風, 紅色的標線顯示風速相當於輕度颱風(17m/s~33m/s).(219 KB)
 ↑ 

此討論串共 1 筆資料



※ 相關說明:

  1. 只要是山谷會員皆可使用線上報名功能。
  2. 線上報名成功不代表您能參加此活動,最終由領隊決定報名是否有效。
  3. 報名者可以將報名「設定為無效」 (但仍會留下報名記錄)。
  4. 若要「刪除報名」不留下報名記錄則必須請該活動管理者「刪除報名」。
  5. 活動「發表人」為當然之活動管理者。
  6. 活動管理者有「設定活動管理者」、「編修內容」、「刪除報名」權限。
    例:
    活動「發表人」阿貴指定阿霞成為「活動管理者」,接著阿霞也可指定阿娟為「活動管理者」,如此阿貴、阿霞、阿娟皆為活動管理者,都有「設定活動管理者」、「編修內容」、「刪除報名」權限。





 台大登山社 / 山谷登山會